美术图籍的力量:西湖边与书有关人·事·间【2】
图书馆人的文化使命
1928年,年轻的刘开渠经蔡元培介绍,赴刚成立的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下文简称艺专)任助教兼图书课主任(图书馆馆长)。虽然仅数月后就去职赴法留学,但他在任期间做了一件对艺术界来说意义深远的事情:联合同仁编写了一本《中国绘画书目》。
中国传统画学系谱的面貌与现代西方艺术史学科体系截然不同,画史、画论常散见于各类古典文献之中,片断不成部册。此时,中国文化正经受着“西方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衰颓至极”的思潮的双重挤压,刘开渠立志梳理冗杂的中国传统艺术理论著述,汇编成书,担负起“整理中国艺术”之使命,以期为美术革命提供一种资鉴。
他组织人员调查浙江省立图书馆所藏的相关美术文献,编写了《中国绘画书目》,尔后在《艺术运动社》杂志上发布文告,列出编写体例,倡议社会各界合作编撰《中国绘画书籍概要》。这位图书馆人意图以书为媒介触动社会变革,今日遥想甚觉敬佩。
图籍的文化之光
如何理解这个因“书”而诞生的“展”?如何看待这批书的准确价值?如何体会这些书背后隐藏的文化脉络及书香之后的时代风云?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张坚馆长和冯春术副研究馆员在展览期间通过雅昌艺术网作出了独家回应。通过深度解读,那些荡气回肠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碎片,逐渐清晰;那些曾经被湮没的人与事也逐渐浮现……
雅昌艺术网:能否介绍本次展览的策划过程?
张坚:这个展览的筹划接近三年。2016年,我们在象山校区整理备用书库时,发现了一大批隐藏在角落里的民国时期的书,落满了灰尘,很多都没有编目。民国书籍的纸张和制作工艺有特性,书有香味,但时间长了发脆,一翻书脊部分会散掉,我看了很心疼,决定首先抢救这些书。
但实际上,书的背后肯定有人的活动:是哪些人在做这些书?那时的图书馆到底是怎样的情况?学校西迁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而在整理这些书的过程中,图书馆的历史也慢慢清晰起来,但相关记录非常稀少,后来我们找到了一份1949年前的图书馆员工名录,非常重要,图书馆在学院整体的发展进程中也许不显眼,但它支撑了整个学校的科研和创作,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人。
“艺术的文化之光:馆藏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美术文献展”嘉宾合影
“艺术的文化之光:馆藏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美术文献展”开幕式现场
“艺术的文化之光:馆藏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美术文献展”现场
雅昌艺术网:我们图书馆1949年前共有几任馆长?
张坚:共十二任,刘开渠、余世济、卢章耀,李朴园、顾良、岑家梧、郑克基、谢海燕、方干民、汪志青、何天行、何泳南。
那时候的图书馆真是藏龙卧虎,成为跨界学者们的云集之所,如何天行在良渚文化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他在河床边挖掘到蛋圆形黑陶上有清晰刻纹,推定是良渚文字的发端,受到蔡元培的高度评价。如岑家梧则是我国史前人类学研究的先驱。他们各有所长,又都喜欢艺术,志同道合在这里共事,当然也有意见不同之时,但氛围自由而充满激情,现在想想都觉得很神往。
雅昌艺术网:当时藏书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张坚:艺专创建初期就对藏书十分重视,抗战之前购藏的书大多是日本、德国印刷的大型中国文物图集、名画图册等。1940年,史岩先生特向教育部申请西北文物考察团,实地考察敦煌、莫高窟等地面文物遗存,想通过这种行为树立民族自信心。抗战时凝聚民心极其重要,所以此事实质跟国家命运连在一起,不仅是艺术事件,更是社会事件。当时情况下,“书”不仅是信息的载体,同时是一个物证,是文物,更是武器。
这批教授,具有先进的世界眼光,对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从前辈们宽阔的学术研究视野和选择甄别的眼光与充满激情的艺术创作可见一斑。当时世界前沿的艺术思潮和动态,是对标世界一流的,购书目的就是开眼看世界。当时虽然经费很紧张,却依然对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持续拨款,千方百计从国外购买经典图籍。当时这些书的印刷量都不大,价格也贵,但纸张与印制都非常精美。
冯春术:当时教师参与采买,有专门人员常驻巴黎,如王代之、王子云、傅雷等人为艺专采购美术专业图书;当时也不乏社会贤达和教师的捐赠:如蔡元培、潘天寿、陆丹林、史岩、郑昶等;教师在上海或其他地方采购碑帖、拓本,或在野外美术考古时所拓碑版,如潘天寿、吴茀之等都为学校购过碑帖、画谱等。在当时国内印刷技术不佳的情况下,从日本引进的珂罗版的的确确滋养了一大批中国画家。
我馆民国图籍几乎涵盖了当时国内所有与美术出版有关的出版社如上海有正书局、文明书局、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神州国光社、中国图书公司、开明书店、天马书店印行、大众书局等。这不仅是一部购藏史、出版史,更是一部沉甸甸的民国艺术史。
艺专创办者对文化复兴有清醒的认识,一开始就抱着艺术救国和艺术改造社会的目的,和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代宗教”思想一脉相承。这些书也是有生命力的,我们现在通过整理,努力让它复苏,当读者接触到这些书时,能够感受到前人的风度和温度,便是一种重新创造,也是重新感悟。从展览的文献中,可以看到艺苑师生创作的源和流,甚至可以清晰看到中国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四十年代整个中国现代艺术教育、艺术变革的脉络和谱系。
“艺术的文化之光:馆藏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美术文献展”部分展品(现场摄)
雅昌艺术网:所以,这不仅是一个展览,也引申到艺术院校图书馆的功能或社会责任类问题。
张坚:本次展览宗旨可概括为“温故而知新”,既是为读者而做的,也是为图书馆人自己做的。这个展览也对图书馆的历史进行了回溯,图书馆要在传承历史精神和价值的基础上拓新。
图书馆首先要具备一些基本功能,如藏购图书资料,为师生提供文献服务等,但图书馆也是一个文化机构,还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发挥传播和生产知识的作用。尤其当下面临技术革命的挑战,图书馆将越来越趋于“无形”,那么“有形”的图书馆该怎么办?必须转换和扩展服务功能,文献开发、知识生产及传播类活动可能对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而言更加重要。
由此,图书馆人首先要转变观念,不断拓展素养,深入到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中做研究,并以此为依托拓展、丰富、强化、提升工作能力。这几年我们围绕特色文献资源做了很多工作,确实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如高居翰数字图书馆的启动等。
冯春术:这些民国图籍俨然是艺术的文化之光的发射源,照亮了我院名师荟萃、人才辈出的光辉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当时艺术革命与突围的境况。关于美术文献的发掘、利用,重要价值不仅在于辅助美术创作,还对改造社会、开启民智、普及美育、推动新艺术的发展、继承与开拓传统艺术的道路等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其价值还体现在对思想层面的深度变革和艺术观念的更新上。
这些丰富的民国美术文献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推广、宣传、研究、利用,它们很难达到惠及师生的目的。因此,这批珍贵的美术文献是否得到研究和利用,是判断美术资源转化成美术资本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这批书逐渐引起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学者的重视。这次整理工作提醒我们不仅要向外购买新文献,还要向内整理、挖掘旧文献。
艺术的文化之维
书籍,天然地具有记载和见证历史的功能。那个发生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思想迭代和艺术争辩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样的,在这些史料里或许可见一斑。历史的烟云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富矿,我们不仅是先辈资产的保管者、优良传统的继承者,我们更拥有充分的自由和广阔的空间,立足于自己的时空坐标之上,复盘活化之,追索诘问之,建构讨论之,以此丰富吾辈对昔时与今时文化的理解。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诚挚地欢迎大家来我馆参观此次展览,并衷心期待藉此机会与诸位展开一次对故书、故人、故事的讨论。
“艺术的文化之光:馆藏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美术文献展”部分展品(现场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