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对话川美前院长罗中立:揭秘《父亲》创作历程

陈琦 卢圆媛 黄军
2018年04月20日13:00 |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小字号
原标题:对话川美前院长罗中立:揭秘《父亲》创作历程

  他执着,为一幅画数易其稿;他勤奋,从未停下过手中的画笔;他和蔼,鼓励帮助后辈上进;他幽默,说话风趣金句频出……他,就是罗中立

  罗中立接受本网专访。黄军 摄

  4月18日,“人民网重庆频道、重庆发布对话大咖”请到四川美术学院前院长、教授罗中立,跟大家分享《父亲》背后的故事。

  公开资料显示,1980年夏天,罗中立《父亲》创作完成;

  1980年10月,《父亲》到成都参加四川青年美展;

  1980年12月,《父亲》到北京参加全国青年美展;

  1981年4月,《父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在“正在发生--罗中立手稿展”现场,妙语连珠的罗中立不仅分享了许多创作的故事,还向观众讲解如何经历反复推敲,最终画出《父亲》。

  部分手稿将延续创作

  《父亲》雕塑将亮相

  在活动现场,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一张张《父亲》创作时的手稿,有人物角色的变化、场景的变化、细节的调整……

  一张张手稿,将罗中立的思绪带回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的征稿。在大巴山的生活经历,让他将目光投向了农民题材。当年,罗中立创作《父亲》也是数易其稿,手稿将这一过程记录得格外清晰。

  第一稿画的是一位守粪的农民,虽然这样的生活离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远,但却是上世纪50年代的鲜明特征,就连除夕夜守粪便的农民都要坚守岗位。

  第二稿画的是一个收获的农民,将粮食一粒粒扫起来,脸上挂满汗珠,这便是《粒粒皆辛苦》,这一幅画的关键,正是让罗中立产生了将人物侧脸创作成正面的灵感。

  在反复推敲再次修改后,他将人物创作为一个戴着洗旧军帽,手中拿着军用水壶的形象,这便是《生产队长》。

  大巴山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罗中立的创作核心渐渐清晰起来,那些养育了我们,饱经生活风雨后坚守做人本分的父辈,是罗中立眼里华夏的脊梁,于是他在修改中去掉了多余的场景,还原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这幅作品,罗中立将其取名为《我的父亲》。最后,作为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评委的吴冠中将《我的父亲》改名为《父亲》。

  这幅作品,饱含了对劳动者深沉的爱与赞颂,也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活动现场,罗中立还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未来在这里还将呈现一件《父亲》的雕塑作品,6米高,由美院的徐光福教授历时三年打造而成。”

(责编:潘佳佳、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