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艺术家?【2】
没有徐悲鸿就没有蒋兆和?
除了《流民图》,蒋兆和对中国画的重要贡献还包括他与徐悲鸿共同提出的关于写实水墨人物画的理论与创作方法,理论界将其概括为“徐蒋体系”,其特点是:以传统人物画作品为底版,加上写实油画的造型和色彩等技法来表现现实题材。
但是,对于“徐蒋体系”当中蒋兆和意义一直是艺术界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徐悲鸿从来没有当过中国画系的老师,在中国画教学徐悲鸿作用有限的,如果徐蒋体系能够成立,蒋兆和是不是一直在践行徐悲鸿理念?”一直对蒋兆和进行研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华天雪在近日势象空间举行的蒋兆和研讨会上提出了上述问题。
对此,北京画院美术馆执行策划薛良则认为:“徐悲鸿先生他是提出了中国画改良的观点,而且教学中有过相关的主张,但是很不幸他1953年就去世了,我认为蒋先生可能就是徐悲鸿教学改良实践者和改良者。因为在蒋兆和的《国画人物写生的教学问题》中,蒋先生并不同意将素描作为一切教学的基础,他认为白描才是中国画教学的基本原则,将其提高到了非常高的高度。”
对于蒋兆和在中国画教学的贡献,著名画家、蒋兆和的学生王迎春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我认为蒋兆和可以说是新中国传统人物画过渡到现代中国人物画的开山鼻祖。通过他,我们才能够用传统的毛笔画现代人物。因为在过去,所有用毛笔画的人物都是古典人物,而蒋兆和则是第一个用毛笔画了大量解放后的现代人物,我们都是他的学生,在他的基础上,才开始用传统笔墨表达现代人物。”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对于中国画的改良,徐悲鸿固然提出了一个大的方向,但是具体的实施蒋兆和功不可没,甚至蒋兆和的教学体系完全可以独立出来,形成一个有别于徐悲鸿的新的教学方法?
建国后蒋兆和的创作处于停顿状态?
有人说蒋兆和在1949年之前走完了自己的创作盛期,连蒋兆和自己也说“解放后我一张好画也没有”,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给爷爷读报 97×80cm 1952年
1952年底,蒋兆和创作了《给爷爷读报》,1953年,这幅作品被《红领巾》杂志选了封面;1954年9月,《给爷爷读报》首次印刷了3万张宣传品;随后又入选小学生五年级图画课本,印刷126万册,走进了全国的小学生家庭,成为父母们与少年儿童们所熟悉的画作。
1956年3月,人民画报发表了毛主席在工作的照片,蒋兆和根据这张照片画了一幅《毛主席在工作》,作品完成后立即被印成了名信片,广为销售。
倪志福像 80×55cm 1964年
1964年五一劳动节前夕,蒋兆和画了倪志福、陈培要、姜茂琴、许洪度等四位劳动模范,随后,《倪志福像》与《姜茂琴像》被刊登在了1964年5月1日的《北京日报》上,全国人民以此为范本,有了对楷模的最初认识。
《曹操》
《李时珍》
还有《杜甫》、《曹操》、《李时珍》等历史人物,我们对他们形象的最初认知大都是通过蒋兆和的这些历史人物画……
纵观蒋兆和改革开放后的创作,我们发现他创作的经典作品并不少,“解放后,蒋兆和对艺术创作的探索仍在继续,之所以我们会觉得他的艺术产生停滞,是因为大家对悲剧和喜剧的感受不一样。解放前,蒋兆和以人类的灾难为主要描绘对象,解放后,人们生活越来越好,蒋兆和的画面风格也趋向于平和,所以大家看到这些作品觉得没有解放前的更有冲击力。实际上解放后他是通过创作来解决自己教学中遇到难题或者问题。” 北京画院美术馆执行策划薛良在势象空间举办的蒋兆和艺术研讨会上这样说到。
小孩与双鸽 68×50cm 1979
蒋兆和女儿蒋代平(笔名欣平)在解析父亲《小孩与双鸽》这件作品时,提及了一个细节,“四人帮”倒台后,“秩序一步步恢复,改革一步步开放,人们的思想一步步解放。母亲经常对父亲说‘要放,还要放。’母亲指的是笔墨。笔墨怎么表现才算出新,才算开放,才算从压抑中解放出来,他们始终没有讨论出答案。母亲不满意,父亲就把画稿从画板上撕下来,母亲把画稿团成团,扔进垃圾桶里。父亲一遍遍画,母亲一次次仍。一日复一日,成功留下来的画作少之又少。”从这些往事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蒋兆和对笔墨的深入研究与试验,蒋兆和建国之后的创作并非处于停顿状态。
学写字 46×63cm 1978年
从现存的作品中我们发现,建国后,蒋兆和最常表现的题材有小孩、鸽子、历史人物像等。《学写字》、《小孩与双鸽》等作品中,蒋兆和以外孙和儿子为模特,表现了孩子们在和平年代无忧无虑的童年。蒋兆和曾回忆说:“多少年来我对自己的家世和童年闭口不谈,因为那太少欢乐的童年给我留下的只是痛苦的回忆。”正是因为这样,他希望子女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子女的快乐也是蒋兆和创作的动力来源。蒋代平在回忆自己父亲的创作时也说到:“我们的童年是快乐的,小弟快活的每一天给父亲莫大的满足与创作动力,他的一笔一墨是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83X132cm 纸本设色 1949年
鸽子题材最早出现在蒋兆和1949年创作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幅作品里,画面中有5只白鸽围绕在工人农民脚下,随后艺术家又创作了多幅小孩与鸽子的作品。晚年时,蒋兆和的鸽子多与山石植物相结合,可以说鸽子伴随了蒋兆和的后半生。从《流民图》到和平鸽,蒋兆和的心里始终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和平。
此外,蒋兆和也画历史人物像,一生总共塑造了几十幅古人像,且幅幅皆精品。之所以创作这些作品,是因为“我画历史人物,不是要逃避现实生活。……画古人,看他当时与国家、与民族、与人民的关系,有利于激发现代的青年,教育青年一代,要有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正义感,使青年一代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要有所知。”
【结语】蒋兆和女儿蒋代平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我能理解父亲,他的表达是一种‘渴望’,中国人有太多的渴望,经历战争,渴望和平,经历运动,渴望安定。经历教育的十年断层,渴望重返讲堂。”蒋兆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的艺术创作,无一不含着“渴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