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涵养中国美术原典之《千里江山图》

钱晓鸣
2017年08月31日14:17 |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小字号
《千里江山图》卷(局部),北宋,王希孟作,绢本,设色,纵51.5cm,横1191.5cm。
《千里江山图》卷(局部),北宋,王希孟作,绢本,设色,纵51.5cm,横1191.5cm。

故宫要展出藏品宋代大青绿山水巨制《千里江山图》,这幅名列中国古代现存的10大名著的作品,气象开阔,壮丽辉煌,引人入胜,由此可以打开一扇读图了解中国古代美术的窗口。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呼吁说:要让我们的青少年记住几张中国经典美术作品。

中国古代画院与少年俊彦

围绕《千里江山图》有很多令人惊叹的地方!民国时,陈寅恪先生曾写过一副著名的对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因为,和陈寅恪同为清华研究院导师的王国维曾是溥仪皇帝的老师,另一位导师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则号南海圣人。这是一则调侃。而《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的老师是宋徽宗赵佶,宋徽宗做皇帝命运悲惨,被金兵掳掠,死于非命。而作为艺术家,他当之无愧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艺术家,除了他的绘画和领导的画院,人们至今普遍使用的仿宋体原创专利发明人就是宋徽宗的瘦金体。王希孟少年时就进入了皇家画院,开始虽画得不太好,但宋徽宗认为此生“孺子可教”亲自指导,王希孟只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创作完成了《千里江山图》这幅不朽的经典之作。《千里江山图》创作完成之后敬献给宋徽宗,宋徽宗又把《千里江山图》赐给了当朝宰相、著名书法家蔡京,蔡京在这幅作品上留下了一段跋语:政和三年(1113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在古代,绘画实际上就是今天的照相,皇家需要通过绘画来记录国家社稷的重大事件和皇帝统治天下的盛世景象。因此,有专家认为从夏商周时期就有宫廷绘画,汉代已经有专职的宫廷画师。西汉末年刘歆在《西京杂记》中记载了宫廷画师毛延寿因王昭君不愿行贿而把昭君画丑,致使昭君被汉元帝远嫁匈奴的轶事。唐初在翰林院中有画师的职位。但作为官府独立的机构,始于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于公元956年建立的翰林院图画院。宋徽宗时期,是中国古代画院的高峰期,宋代甚至在科举考试中专设了“画科”。元代以后,皇家画院就衰落消失了,但宫廷绘画的依然,如意大利人郎世宁在清代如意馆任画师。但这个如意馆是下属在清廷内务府造办处的,艺术家完全被当做技术性画工了。中国古代画院创造了世界级的经典艺术,是人类文明代表性成就之一。也只有这样集中了天下经典和最著名的画家群体,才能产生和培养出像王希孟这样训练有素的少年艺术天才。

青绿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源头

中国山水画是全世界唯一的画种,它并不是以描绘客观山水为主要追求的,而是重在表达人的主观感受,要求画可观、可游、可居,通过饱游饫看,达到身心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山水画始于魏晋时期,中国山水画的独立首先是山水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这与魏晋时期对知识分子的高压,使得一批文人走入山林,与自然山水相唱和,完成了山水人格化审美有关。同时道家思想深入知识界如以陶渊明为代表和佛教传入佛教绘画的需要也有关系。山水画从作为人物画背景而独立为一个画种,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作品是青绿山水画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中国山水画是从有色彩开始的,而青绿山水正是最古老的山水画种类,中国画别名“丹青”正是与青绿山水有关,丹即丹砂,青是青雘,都是矿物质颜料。早在《汉书?苏武传》: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而有色山水画一般包括大青绿、小青绿(以石青和石绿两种颜料作为主色)、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画多一种泥金色)、浅绛山水(以淡红青色渲染为主)。

青绿山水画最早出现在魏晋,到唐代形成了以大小李将军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第一个高峰。《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代大青绿山水画的经典代表作,体量宏大、构思周密、技法深入、色彩绚烂,它把古老的青绿山水画推向了成熟的高峰。唐代开始有水墨画,但以青绿山水为主。宋代以后,水墨画兴起,青绿山水画走向式微,但历代大画家,都还是画过一些青绿山水画的。宋以后的董其昌、文征明、唐寅、沈周、仇英,直到20世纪的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吴湖帆、谢稚柳、贺天健等名家都画过,但青绿山水已经不是绘画主流了。青绿山水画的特点是色彩浓丽、富有装饰性、象征性,很适合皇家富丽堂皇气派的表达。青绿山水画与文人画的水墨表达是不太一样的,画起来在技法上的局限也较多,因此后世画家多是偶一为之。

《千里江山图》的经典性

《千里江山图》是我国古画中少有的鸿篇巨制,作品画在绢上,高51.5厘米,横长1188厘米。作品本身没有作者落款,后世是根据作品的收藏者、当朝宰相蔡京在画上的题跋,才知道作者是宋代王希孟。

根据作品绘画布局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全卷以郭熙“三远”透视法的平远观察视点,显得辽阔宏大。第一段近景平实,中景绰约,远景开阔,一条宽阔的河流从远方涌入,给人一种山水近人,心旷神怡的温馨之感。在水面分隔之后,画面进入了第二部分,近峰起伏踊跃,中峰推浪鼓荡,山势渐雄;山间楼台隐现,连起一架飞虹廊桥,跨越山水,气贯彼岸。彼岸蜿蜒而上、依山铺陈方显出人间仙境。这已是第三段,山势如含苞花蕊,簇拥相携,楼台如云中仙阁,凭山临水,江山盛景,人间天堂。此一段山蜿蜒绵长,余音袅袅,竟如人工筑园般精巧回味。隔岸有小舟相望,山脚峰回路转,山头却是异峰突起,一览众山。如果说第三段是画卷人气高峰,仙山琼阁,那么第四段就是山水交响,摄魂聚气。第三、第四段当为全卷画眼。第四段与第五段是在群峰交错中的蜿蜒水道相过渡的,无三峡之险,却有长江龟山、佘山相峙之妙,峰峦相峙,豪气相衔,画家把主峰壮美气势如巨浪般层层推远,一浪出去,一峰递进,其势向中远景传送,一抹浓重的远山把气势托住,作者匠心之妙,叹为观止。开阔的江面向远山脚下浩浩远去。在第五、六段相邻处,远、近景山势平缓,如平沙漠漠般辽阔,山高水长,天光明媚,在舒缓的岛屿上,一峰兀立,宛如响鼓雷鸣,与敦实有力的起首相呼应,收官收得气壮山河。10米长卷大开大合,气势恢宏;起承转合,衔接自然灵动。每一段点景人物姿态自然,每一片树生动率意,千姿百态,与工笔细写的亭台楼阁、舟船桥渡形成鲜明对比。

此画卷首有清乾隆帝御题:“江山千里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神。北宋院诚鲜二本,三唐法从弗多皴。可惊当世王和赵,已讶一堂君与臣。易不自思作人者,尔时调鼎作何人?丙午新正月御题。”乾隆一生名下有4万首诗,数量几乎等于《全唐诗》,但无一首留得住,他还好在历代名画上乱题乱写,往往破坏了画作的布局。但他主导的《石渠宝笈》编撰,对保护整理古代绘画是有贡献的。卷尾除蔡京题跋外,还有元代书画家溥光和尚的题跋:予自志学之岁,获睹此卷,迄今已近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为不妄云。常看常新,相信不会是溥光一人的感受。

有专家认为,此卷水是南方的水,滋润平和,作者画水的笔法细密平和;山却是北方的山,峭拔耸立,画家勾皴有力,设色雄丽。宋徽宗讲究以诗入画,深入观察、体验生活,立意要高,出笔要精到。曾传说他考问学生,皇家园林的仙鹤从低墩子迈上高墩子是先迈哪只脚的?正是在如此严格的训练和指导下,少年王希孟才会有如此成就。

这件作品解放后曾分别于建国初、20世纪80年代、和建国60周年三次展出,每次间隔近30年。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人民大学责任教授陈传席说他曾经对比过最近两次展出的情况,觉得后面那次画面比前面那次暗淡了,作品不拿出来展未必就是最好的保存方法。

(责编:鲁婧、潘佳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