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突出广东美术家的思想引领作用

2017年07月21日10:14 | 来源:美术报
小字号
李铁夫 未完成的肖像 油画 1930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铁夫 未完成的肖像 油画 1930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原标题:突出广东美术家的思想引领作用

 通过这次大展的梳理,百年广东美术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的地位应如何定位?

许钦松:过去,不少人以为广东美术只有岭南画派。这次大展更全面地还原了百年广东美术的图景。洋画运动、新兴木刻、国画研究会等都是广东美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此外,广东美术家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有筚路蓝缕之功,如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北平美术学校”的首任校长郑锦、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国立艺术学院”首任院长林风眠都是广东人。这些内容都在本次大展得到应有的体现。

过去100年,也是中国社会和文化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100年。广东美术为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探索出一条发展路径。地处西风东渐的前沿阵地,广东美术家一直在探索如何吸收、转化西方文化,为己所用。此外,广东美术家对中国美术界也起到了思想引领的作用。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广东出现了一大批标杆式人物,如黄新波、李桦、古元等,参与木刻创作的广东美术家有上百人,蔚为大观。这些成就也引起了国外美术界的重视,木刻版画已成为美国教科书介绍中国近现代美术绕不开的话题。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美术家如何秉承创新传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艺术探索?

许钦松:新中国成立后,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双结合”的文艺创作成为主流。广东美术家在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题材上,做出了具有全国表率意义的重要变革与创造,成为引领那一时期艺术发展的先锋。在山水画方面,黎雄才1954年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卷》,开启了“社会主义新山水画”的先河;水墨人物画方面,杨之光创作的《一辈子第一回》,用生动的线条准确地刻画人物,为过去人物画造型与笔墨之间的矛盾,提供了解决方案;潘鹤创作的雕塑《艰苦岁月》,将革命乐观主义的英雄气势与罗丹式的现实主义塑造手法高度结合,直到今天仍是表现“双结合”公认的优秀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老一辈艺术家完成主题创作的同时,仍然坚持进行个人风格的探索。黄新波在上世纪60、70年代,创作的《太阳从我们手中升起》《春华长艳》,以象征主义的倾向受人瞩目。胡一川的艺术实践也是时代的先行者,他1950年创作的《开镣》、1961年的《前夜》以及1974年的《挖地道》,都隐含着某种深刻的现代主义倾向。

(责编:赫英海、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