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博士画家”现象谈:画得好坏不能怪头衔【3】

2017年07月17日14:41 | 来源:美术报
小字号
原标题:“博士画家”现象谈

“博士画家”的责任与担当

——丁薇薇(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学位制引进于西方,博士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既为学术研究,治学精神必论事有据,有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具有批判精神和理论分析水平,在探索中发现和总结。然而,学术研究与绘画创作是有区别的。研究型学位培养的是学者,注重研究能力、理论分析和学术水平;画家注重的是绘画技能的表现和艺术创造力,这是两者的本质性区别。在时代风气影响下,一般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也纷纷读博士。由于绘画实践的心得,对研究艺术史论、进行艺术批评来说,更具真切的感受,这是优势。与此同时,画家取得博士学位,要沉静下来系统地读书,被训练从事人文科学、艺术理论研究,经历从诉诸视觉元素的艺术思维方式到科学思维为主的转变。因而,在两者间自如地平衡与转换又好比戴着镣铐跳舞,往往会造成尴尬的境地。

除了学术研究型博士,以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并重的博士不断涌现,“博士画家”大批出现,代表了美术界发展的态势。所谓“博士画家”,其身份有最初从事绘画实践者不断求索精进,而从事博士研究工作,另外,获得艺术史、艺术理论博士学位后转移到绘画创作为重心者不乏其人。这些青年才俊,代表着学院力量,也是画坛上涌现的新生力量。这个知识群体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素养、学术研究的热忱,将理论与实践合于一身,具有宽阔而创新的视野。“博士画家”既能画,又能做研究,要突破学力和学识的局限,潜下心来充实自我,或根植于传统,或能够在中西艺术之间进行借鉴与融合,通过学问的涵养,绘画技艺的精研,提高作品境界。应以无可挑剔的实力,在学养与艺术作品本身上吸引世人,受到青睐。

“博士画家”作为一种文化身份,在自我发展上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在名利沉浮的艺术界,“博士画家”不应是社会地位的标签,要具有独立人格和价值判断,砥砺与坚守,并非以这个学术“头衔”而贪求功名。尽管对于艺术人生而言,“博士画家”还是一个偏年轻的群体,在实践上尚有不完善之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必将成为画坛的中坚力量。我认为,“博士画家”群体在审美趣味的引领上,应具有高格调、思想高度和文化责任与担当,经受得起学术水准和艺术水准的综合考量,以无愧于这个称誉。

画家读博取决于个人选择

——余颖(北京 画家)

我是2005年读的博士,那时正是全国艺术博士招生热期间,几大美院先后开办了博士点,考生多,竞争也大,从报名到面试要经历五六轮考验,起初也只是想试试看,谁知道最后稀里糊涂地被录取了,不能不说是幸运的。

回想几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博士生涯,还是颇有收获的。中央美院对绘画类博士的培养极为重视,每人都有两位导师,一位指导绘画专业,另一位指导论文写作。很感激那几年的学习,让我能够更理性、更正确、更深刻地思考问题。例如,虽然本科和硕士都写了毕业论文,也参加了答辩,但实际上对于怎么写论文还是很茫然的,只有博士学习之后才真正会写研究性的论文了,这是很大的进步,要知道,有多少人即便做了教授也不会写文章。

所以,我想人生的路是没有白走的,读了博士,在理论学习上有了更高的认识,综合修养得到了提升,这其实非常有益于今后的学习和创作。当然,如果寄希望于读完博士后,作品立刻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也是不现实的,绘画创作毕竟还是要依赖于很多其他的因素。

或许正是如此,这些年社会上对绘画博士有一定的争议,比如说,有人会认为,一些画家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创作上反而举步维艰了,也有人认为,很多博士画得还没有本科生好。

这些说法实在有些不够明智,首先,什么是画得好?原本就没有一定的标准,绘画不是数学,1+1=2,它是一种见仁见智的艺术。如果单以作品能够震撼人的心灵来讲,历史上的确有许多伟大的艺术家都不是博士,甚至没有学历,但他们是天生的艺术家,终其一生都在用自己的生命作画,这样的人即使机缘巧合读了博士也一定能画得很好。而那些并不热爱仅以绘画为谋生工具的人,不读博士也画不出伟大的作品。所以,画得如何,其实与博士学位并无多大关系。

再说,目前高校设立的绘画博士专业,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画家,更是想要培养以绘画艺术为研究对象进行学术性工作的学者。所以凡是认为博士画家画得如何如何的,其实都是对绘画博士的学位概念出现了错误的理解。

这和作家是一样的,我们都知道,有些作家连大学中文系都没读过,写得却很好,有些作家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照样也写得很好。但不能说,北大毕业的一定都比非北大毕业的写得好或者不好。因为原本就无法比较。

总而言之,关于博士和绘画的关系,我以为两者之间并没有一个必然的联系,如果只是单纯地想做个画画的人,对理论研究也没有丝毫兴趣,那根本不需要读博士。但如果想综合性地提高自己的整体学术品格,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研究绘画艺术,读个博士则是有好处的。当然,这一切都取决于个人的选择。

文与画同

——林印吉(中国美术学院教师)

画家一旦完成了博士论文,就会变得对画画这件事更宽容。诗文不易作,而在很大程度上,文与画同。谁不羡慕轻轻松松就画出好画的人,因为谁都喜欢看结果,博士容易跑偏,有时特别想知道那些不为人知的只属于绘画的机巧。

也许我们可以来随便列举些绘画的难:

1.艺术家常常需要超越材料或方法本身的差异性,才能从作品呈现上的叙述困境展开推动,重新发现、认识链接中的松动环节,有意识地展开论述。于是这个过程,就可以延伸为一种修复、衔接、疏通的艺术家自治工作。

2.也许用否定的方式,也可以还原一种交流障碍的感受。否定可以引出很多语法,比如模仿、引用、截取、重构、以及制造错位的对话语境,不相合的局面……“图像”、“凝视”、“否定”、“偶然性”这些问题,一直在指向艺术创作的内在性,其实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回到艺术本身”,这句话其实具有一定批判性。而对于语言转换,最好选择不要将语言简单化、痕迹化。

3.多层次、重重叠叠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书写累积方式,增添了很多叙述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能发现这样的工作并不难,因为这种叠加式的、多点呈现在很大程度上也让创作变得很安全。那么又很容易感到无趣……

这个时候,艺术家受到什么东西的吸引就变得更加重要。如果倾向于让自己还愿意去经验更多的来自纯粹的试炼——并且的确能从中获得踏实的愉快,那么画得不好的可以再重新画过;没做博士的也不必非做博士,自己读书写作思考也好……都没必要介怀,毕竟绘画的价值也不完全取决于评价它们的标准和人群。我还是那句话:绘画中有太多的智慧的窄门,其中的艰难只有少数人愿意面对。想要轻快地完成一件作品还是有一些捷径的。当你开始接受不如人意的自己时,也就可以接受自己的作品留下的真相。做好论文、画手好画,本来就是一些有趣的、值得一试的事情罢了。

(责编:王鹤瑾、董子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