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牡丹如何成为艺术家笔下被永恒演绎的经典【2】

2017年04月21日11:04 | 来源:雅昌艺术网
小字号
原标题:【雅昌专稿】“花中之王”牡丹如何成为艺术家笔下被永恒演绎的经典?

  身份不同,对牡丹精神的表达也不同

  对于牡丹题材绘画,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牡丹题材多出现于盛世,如果是乱世的话,画家多画兰花墨竹。另外,由于牡丹被认为是富贵和艳俗的象征,虽然受到皇家和普罗大众的追捧,但许多清高的文人是不屑描绘这一题材的。所以在艺术史中,虽然文人雅士、帝后、词臣、宫廷画师等均绘有众多牡丹题材作品,但对于牡丹精神的表达则完全不同。

  宫廷画家:赋予牡丹一种皇权象征

  清 郎世宁 小品 清宫廷工笔花鸟画《仙萼长春图之牡丹》

  作为富贵繁荣的象征,牡丹一直受到皇家的喜爱,并且历代宫廷画师在对牡丹进行描绘时,也都是尽可能地突出牡丹的雍容华贵。五代宫廷画家黄筌在描绘牡丹时采取的画法是“勾勒填彩,旨趣浓艳”,就是以线条勾勒轮廓,然后填以浓重的色彩。这种绘画风格,注重表达牡丹的精微、逼真,同时也将牡丹赋予了一种宫廷皇权的象征。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则直接在传统工笔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西洋画法,以明暗对比来突出牡丹的立体感,《仙萼长春图册之牡丹》就是其中的代表。

  清 钱维城《国色天香图》牡丹 花鸟画立轴

  蒋廷锡《百种牡丹谱》

  此外,有些宫廷画家则直接作为帝王的代笔,按要求为其绘制作品。清朝官吏、画家钱维城就常常作为乾隆代笔,并绘制了多幅牡丹,《国色天香图》和《牡丹图》就是其中代表,画中牡丹用笔秀丽,花朵枝叶刻画得极为精细,色彩艳丽素雅,明丽清新。像钱维城这样既是高官,业余又作画的我们称其为词臣画家,除了钱维城外,清代的词臣画家还有蒋廷锡,其代表作品《百种牡丹谱》于2016年北京匡时春拍以1.7365亿元成交,刷新了艺术市场中的牡丹绘画。这件作品其收录了100种牡丹种类,用极其写实的画法为后人记录了当时牡丹的真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绘画的创作水平及其艺术审美情趣。

  帝后牡丹:突出高雅的堂皇气象

  慈禧《牡丹图》

  慈禧《牡丹富贵》

  慈禧 《富貴延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一些帝后在闲暇之余也会亲自绘制一些作品,慈禧太后最喜欢画的花卉就是牡丹,也画得最好,既画出了牡丹的富贵之气又不显得媚俗。如《牡丹图》中牡丹花叶繁茂,构图饱满,设色清丽,最可贵的是花的颜色用法适中,多一分则显媚俗,少一分则无韵味。《牡丹富贵》中三只牡丹色彩清雅高华,自然脱俗,为我们呈现出一派高贵典雅的堂皇气象。

  文人牡丹: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明 沈周《牡丹图》国色天香 花鸟画立轴

  岁朝清供

  与帝后、词臣、宫廷画师不同,对于文人雅士来讲,绘画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传达自己的心境,所以文人笔下的牡丹多用水墨法绘就而成。“明四家”沈周的牡丹,其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另外,明清时期,牡丹也开始与文人清供联系在一起。岁朝清供题材是古代文人雅士将岁朝清供泼墨成图,悬画迎新,以祈吉祥的绘画,所以描绘对象多以冬天不易看到的花卉、树木为主,意思是春天即将来临,表现一种生机盎然的情趣来增加节日气氛。

  【结语】自北齐始,牡丹已被历代画家演绎了1500多年,每个时期的牡丹都有各自的风格,不同的文化内涵,并形成了万紫千红的牡丹文化。文人雅士、帝后、词臣、宫廷画师又因身份地位的不同,对牡丹的精神表达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牡丹艺术的代表作中,既有展示庙堂之高的夺目奢华,也有反映志节高远的“水墨丹彩”,既有富商巨贾的大红大紫,也有闲云野鹤的清淡人生。当然,这还不是牡丹的全部面貌,作为“人间第一花”,牡丹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亦将被继续演绎,书写出更加多彩的辉煌文化。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