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畅谈年画言旧新 工匠精神让文化遗产"活"起来【2】

2017年02月04日08:38 | 来源:美术报
小字号
原标题:畅谈年画言旧新

  增强传承人造血功能 杨柳青传统年画转型

  ■刘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教育中心负责人)

  中国民间年画因风俗节日而兴起,其艺术特色的形成是建立在社会的伦理道德、文化教养、民俗生活基础之上的,真实地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情趣。祈福迎祥的主题是中国各地年画创作的共同观念,这使年画成为具有无限生命力和最受人们欢迎、拥有最多用户与观众的画种。但是,年画的题材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变化的,兹以杨柳青为例。

  杨柳青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雅俗共赏,加之采用刻绘结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色彩绚丽,更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杨柳青年画题材范围除了风俗、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娃娃、美人、花卉、山水等题材,尤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长。

  为何杨柳青年画在社会上享有盛誉?不仅是因为杨柳青年画作坊技艺精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根据各地对象的不同需要,不断增添题材,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人的需求。据统计,杨柳青画社保存古版6508块,其中:完整可印制的画版1305种,计5643块,散版865块。保存自明代以后的彩色年画700种,计4056件;线描坯子2018种,6808件,这样的规模和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

  杨柳青年画约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题材风格各代均有不同特色。清代康乾前期,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严谨,背景简洁,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如《四艺雅聚》(康熙版,中国美术馆藏)。嘉庆道光年间,随着社会相对稳定及经济较为繁荣,年画中适应观众心理要求尽力向场面繁华热闹人物众多,结构复杂发展。历史及戏曲题材日益增多,绘刻精细,设色雅致,有张幅极大者,供应对象大多仍为城市市民。清代后期,国势衰微,人民向往往日的安宁、幸福生活,于是能够满足当时人们心态的年画应运而生,如《丑末寅初》。清末民初,内忧外患,年画的农村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传统年画逐渐式微。与此同时,在上海、天津等城市则兴起了新的题材样式的改良年画,新增有反抗列强侵略、提倡爱国、描绘新事物等内容,如《文明娶亲》。1949年以后,新年画继承了旧年画的许多优良传统,摒弃了旧年画中的一些迷信、落后的内容。许多专业画家加入了年画的创作队伍,他们打破了旧年画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年画的面貌焕然一新,如《娃娃爱清洁》。因此说,虽然杨柳青年画题材一直随时代在变化,但仍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和工艺水平,能够打动人们的心,吸引人们的眼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关于传统年画题材如何传承,不同传承人有不同理解。有些传承人认为,门神、忠烈、仕女、戏曲题材自古就有,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变,一变就没味儿了,失去了非遗传承的意义。但事实上,近代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最容易改变的物质层面,还是较难改变的制度层面,以及最难改变的文化层面都发生了巨变:大机器生产基本代替了手工生产;自由民主思想代替了封建专制思想。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固守传统而与时代脱节,当然也不能为了哗众取宠而特意标新立异。

  传统年画刻绘技艺内容和水平的保持和传承主要还是在于传承人。为了开阔传承人的社会视野和提升他们的创作技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联合恭王府管理中心于2016年共同承办了国家艺术基金“传统年画刻绘技艺传承人才培养”项目,邀请了多名专家前来授课,并组织学员调研了包括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在内的10个国家级年画保护单位,考察了包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内的19个文博单位,对如何提升传统年画刻绘技艺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实践。在研修过程中努力让传承人体会到,要紧紧把握住传统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脉搏,充分挖掘年画所蕴含的文化和所体现的特质,密切把握当代的人文精神,继续秉持工匠精神,通过创新思维方式来拓展发展空间。

  人文精神是对于传统年画刻绘技艺的内在要求,工匠精神是传统年画刻绘技艺的外在要求。当年年画风靡全国是因为它能够从思想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工艺上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当代也需要如此。通过传承人自身的努力,再加上政府、高校、媒体、企业等的支持,通过实际行动增强传承人造血功能,用富含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时代性精品迎接市场的挑战,去赢得过去曾经拥有、未来也可获得的尊严和价值。

  使非遗项目成为“活着”的艺术

  ■王怡璇(陕西凤翔木版年画保护单位传承人)

  目前在国际上,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情的手工生活艺术产品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中,成为追捧的潮流。发达国家的生活艺术品、传统手工艺品、以及艺术性的衍生品研发相对成熟,具有丰富完整的销售渠道,从设计到包装再到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部分产品已经成为具有知名度的高端品牌,带动行业整体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需要越来越侧重于符号意义,欧洲奢侈品消费的兴起就是符号消费发展的一个典型例证。在欧洲奢侈品的符号意义中,依靠学习积累、个性天分和大量劳作时间形成的手工艺特征具有重要地位,“手工制作”几乎就是奢侈的代名词。

  手工制作的国内现状

  为什么目前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不能像欧洲奢侈品那样形成高品位符号消费市场?究其原因,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手工劳作的关注与尊崇没有被唤起。“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重要的是帮助手工艺人的手工作品进入市场,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只有形成“造血功能”,“非遗”才能传承下去。

  目前国内对于手工生活艺术品,大多数的群体是有消费能力的,但仍只存在于部分高端、个性化人群的追从。而由于国内有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手工生活艺术品在不久的未来或将成为人人能追从的潮流。国内虽然并不缺乏手工生活艺术品的设计及产品来源,但在设计、包装以及专业领域的销售平台,整体的链条还不完善,导致国内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销售平台。国外生活艺术品流入中国市场并取得成功,对国内文化、市场形成冲击,从而唤起了国人对文化行业、文化产品、文化消费意识的觉醒;同时国内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链条,已成为各级政府目前要发展扶持的对象。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近年的热点话题,政府搭台,民营资本运作,已经成为解决问题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拓国内的生活艺术品和传统手工工艺品市场将迎来机遇和挑战。

  如何使非遗项目活态化

  我们可以有效整合部分工艺美术大师、手艺匠人等资源,完善中高层消费群体对中国非物质文化艺术品及手工技艺者的认同与追随。倡导美学的“美”与“用”,以小聚大,向世界推广具有工匠精神的文化产品。为了大众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展现精湛的手工技法,让非遗手工文化得到尊重与传承,同时让更多创新的作品呈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使非遗项目活态化,应从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展览、展会。非遗大师、民间艺人等通过现场活态的手工表演,展现出我国曾经辉煌、璀璨的手工文化及精湛手工技法,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非遗项目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作用,并对此产生尊重之情;

  其次,通过体验工坊。现在生活在都市中的人群,在周末需要放松的同时也希望自己可以有更多的爱好和技能。因此,可设立长期体验基地,由传承人定期开设非遗体验课,使大众周末有地可去,休闲娱乐的同时又可以认识和了解博大精深的各类非遗项目;

  第三,进行产品、礼品的研发。整合原创设计、非遗、民间手工艺、国际艺术等创意资源,与设计师合作,开发设计带有非遗元素并有实用价值的产品及礼品,建立销售平台,填充手工生活艺术品市场的空白,完善产业链条,开拓手工文化生活艺术品应用的新领域,实现艺术融入生活的目标;

  第四,在非遗产品、礼品销售方面,设计出的新产品、礼品,可在体验工坊进行销售,也可与景点合作销售,与需要中国特色礼品的各类公司合作进行销售,还可做特殊订制产品,突出产品的个性化服务;

  第五,课程流程化。将非遗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制作技艺等内容,根据不同年龄层与针对人群整理成讲演PPT,在跟不同领域机构合作时可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成本,还可与大中小学不同校园合作,使非遗进课堂更有意义;

  第六,组织非遗游学活动。开设体验工坊及进校园课程后,会有更多人愿意更深入了解某些非遗项目,这时便可以不定期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间组织追根溯源的游学活动,活动时可以在非遗产地感受非遗项目的同时感受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

  第七,进行学术交流。根据各项目传承人的境况,有关组织和部门可不定期组织各非遗项目传承人相互进行学习交流,提高非遗传承人的专业知识及文化素养。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