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美术论谈

开启一个美术的“中国梦”:中华美术史诗展宏大开幕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竣工公示展出

钱晓鸣
2016年11月21日16:09 |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小字号
林海钟、郑宇、王素柳、虞仲伟、宋德澄  国画 《鉴真东渡》
林海钟、郑宇、王素柳、虞仲伟、宋德澄  国画 《鉴真东渡》 

这是一个美术的“中国梦”:面对中国我是首都,只要你一睁开眼,就会一览祖国5000的文明史。面对世界我是中国,只要你来到北京,就会穿越东方时空。都说21世纪是读图时代,11月2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华5000文明史将以146幅美术主题创作的形式与观众见面。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殿堂,来自世界和全国的人们能一览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美术图像。今天,这个梦想实现了第一步。

贯穿“和平发展”主线的“美术工程”中华文明谱系

5000年文明史,通过146件美术作品来呈现,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在完成通过抓家评审验收、展出的146件作品中,我们梳理出了一个“和平发展”的历史主旋律。

从神话的三皇五帝文明伊始,到夏、商、周上古三代,先秦诸子百家,秦、汉、唐、宋、元、明、清中期,在恢弘的大历史中,占比重最大的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文学与科技发明,哲学文化文学占了50多项,科技发明占了近30项。

对历代王朝的兴废,“美术工程”不作自然主义的叙述而着眼于对人类历史进程有新贡献的建设和改革,这一方面安排了10来个项目,包括尧舜禅让、武丁强盛、文王兴周、周初诸侯大分封、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中国、文景之治、胡服骑射--武灵阅兵、北魏孝文帝改革、唐太宗纳谏、贞观盛会、《唐律疏议》与官衙断案、科举制度、王安石变法、忽必烈与帝师八思巴、张居正改革、乾隆南巡;

战争是每一个民族和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坐标,“美术工程”安排了近20项突出仁义之师、正义之师,歌颂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弘扬民族气节的历史篇章,如武王伐纣--牧野之战、齐桓公称霸、战国争雄、秦王扫六合、大泽聚义(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鸿门宴、大风歌、黄巾起义、赤壁之战、成吉思汗与蒙古铁骑、于谦保卫北京城、文天祥过零丁洋、戚继光抗倭、万历援朝之战、史可法殉城、郑成功收复台湾、平定三藩之乱、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民族会盟--七溪会阅图、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等。

“美术工程”还为亘古至今造福人类的“丝绸之路”梳理了清晰的脉络,有10多项描绘了千年的传承路径,有张骞奉使西域、张骞通西域、文成公主和亲、玄奘取经、鉴真东渡、指南针与航海、元代泉州港、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马帮跋涉图、商帮兴起--晋商、、开海通商图、隆庆开海、广州十三行等。

历史是“人”写的,所以有超过60项是从各类杰出人物的角度表现的,其中历代开朝拓疆、文功武治的帝王只占了22项,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民族烈士是主流,充分体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

150个项目,历时5年,300多位美术家参与创作。2016年9月19日-20 日,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在50多位评委经过两天的讨论和研究下,经过终评投票和复评投票,全部作品共计165件,其中2件自动退出,本次终评完成了对163件作品的最终票决,146件作品通过验收。其评选结果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国家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办,中国美协承办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历时5年如期完成向社会通告。由组委会报请有关部委确认。11月18日将为庆祝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向社会全面开放展出。

一张画与一座城的读画启示

在北京,只要是美术爱好者几乎都忘不了2015年暑期和秋寒之际,人们蜂拥而至到故宫武英殿排数个小时长队只为看一眼《清明上河图》原作的火爆场景。以今天的眼光看,那就是一张历史风情画。专家们为了解读这张画已经写出了汗牛充栋的介绍,除了跨越千年的历史尘封,还有宋代艺术家高深的技法,更重要的是画面揭示的当时社会盛世危象,显示了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和忧国忧民之心。同样,“美术工程”作品也该如此解读。

“美术工程”秉承了中国古代“文以载道”的传统,以求达到“助人伦、成教化”的目的,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冯远强调,在历史常识问题上不能有出错,在艺术表现上力求创新突破。冯远介绍道,本次工程作品主要表现公元前至1840年这段漫长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史实、涌现的杰出人物和文明成果。本次工程制定严格的创作计划,按照各个历史阶段的主次,遴选提出150个左右历史题材创作的主题内容,作品形式为中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包括壁画、浮雕)共150幅(件)。其中,中国画占35%左右,油画占35%左右,版画占10%左右,雕塑占20%左右。新创作品比例不少于90%,移植加工作品不多于10%。

欣赏历史画,也要求欣赏者具有一定背景知识和对相关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因为内容太丰富了,时空远隔,即便是古人的日常用品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漫长而短暂的1800多天,艺术家们在历史学家的支持下,走进了历史的深处才塑造出这一幅幅生动传神的历史画,所以参观者也需要时间和学养细细品味。在长达5年的创作中,作者们不仅对与创作相关的历史背景有了较为深入地研究,而且在创作手法上也是精心设计、安排。从各地工程创作的情况看,不少作者抓住了这个国家美术工程的创作机遇,创作出了精品力作,有的甚至达到了一生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在杭州我们看到了中国美院教授、博导吴山明、董文运、李桐创作的《大泽聚义》,在4.8×6.9米的巨幅画面里,一共创作了80多个表情各异、富有个性特点人物,吴山明教授把他深度开创的淡宿墨技法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宿墨法其本身会形成一种光感,产生古代屋漏痕、折叉股的笔痕美,是笔墨本身产生新的美感。在造型上,吴山明通过起义将士手臂的塑造,把人的第二表情手及手臂的表现力推到了一个极致,整件作品在风云际会、群情激奋的画面中,把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深远的历史回声表现出来了,同时画面的严谨又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中国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尉晓榕和画家卢志强创作的《沈括与<梦溪笔谈>》,通过对沈括这位中国历史上世界级的大科学家一系列辉煌成就如石油的发现和命名、活字印刷的总结推广等的展现,烘托了人物的深邃和睿智的,作品对人物造型十分讲究,富有个性,在绘画上很深入,不仅对于人的表情,而且就连衣饰都画得极富变化。尉晓榕认为,当下中国画创作中对工、写的关系出现了偏差,他们在这幅作品的创作中,有意识地做了突破。强调了在写意中的工致和在工笔中的写意性,整幅作品是工兼带写的,在工致、深入上下了很大功夫,力求精到;创作中,力求工致的表现却又是追求帅气、准确的书写,而不是通常工笔画的描绘,时能准确、鲜活表现人的生命感觉的。尉晓榕的自信让人感到这是国画家在挑战油画家的深入描写能力。林海钟曾是中国美术学院最年轻的中国画教授,他带领一众学生创作的《鉴真东渡》是一张绢本的工笔画,几年来,他坚持把创作与教学结合起来,从材料收集、整理、实地写生、考察到小稿设计、正稿勾线、上色,一直坚持带教,往往学生没有理解或者画得不到位,他都得一遍遍地示范、修改,费了他自己创作几倍的时间和功夫,但他教学和创作结合的办法使学生深受教益。林海钟还特别注重把历代中国画优秀技法和创作经验提炼出来,运用到创作中去,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古代艺术家之高,传统笔墨宏大的表现力。林海钟自豪地说:中国画的优秀传统远远没有穷尽,对当代人的情感和题材是能够很深入地表现的。

(责编:鲁婧、董子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