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书画

杨晓阳“丝绸之路”作品展:从写实到写意【5】

2016年10月25日17:50 | 来源:雅昌艺术网
小字号
原标题:杨晓阳“丝绸之路”作品展:从写实到写意

  完成艺术风格的嬗变: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开拓大写意人物画

  第三阶段:开拓大写意人物画,被评论家称为“意象型”人物画。杨晓阳提出“十论大写意”,后来又提出“大美为真”,“大美为真”是“十论大写意”的深入和完善,见下图可知。两篇文章显示了他对中国文化了解的深度,对传统的热爱和传承。

《十论大写意》和《大美为真》内容对比

杨晓阳《面壁图》 138×69cm 2011年

杨晓阳《怀素习书》 68x68cm 2007年

  例如他有一批以达摩、怀素为人物形象的作品,借助传统文化典故、成语为题而进行的创作。画的形象当然不是直露地表白,需要通过画面隐喻着情致与意境,从而给人以启迪。他画的《面壁图》,达摩跪姿双手合并的虔诚,营造一股静的气氛,令人回想起“大音希声”。《怀素习书》描绘怀素伸臂握笔疾奋而书的动姿,不仅形象刻画人物,还留给我们求知的欲望。这些作品无图释观念之痕,无矫柔故作姿态,一切在自然之中,在蕴藉中透出对传统的热恋与向往。

杨晓阳《关中农闲》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6年

杨晓阳《农民工》183×190cm 2004年

  另外关注西北农民生活及其命运是杨晓阳写意人物画的一个主题,对于传统文化的浸透,回归传统美学,又是他另一个主题。他对西北农民的描绘采取特写式、白描式,一切又都是本土式的。作品舍去人物环境的渲染与衬托,没有房屋、树木、炕头、老井等农村里常有的东西,只有农民们站、坐等姿态,尽管是单纯而简单,然简单而不失严谨,在单纯中见丰富,是画家千锤百炼概括而成,那些农民们吃的大碗、旱烟袋、酒具……每一样都标志着关中生活习性特征。在当今社会充满喧嚣浮躁的都市文明中,很难见到这纯粹的原有的生活习性。

  且细看其大写意作品的用笔和造型:整体上看他笔下的人物“外方内圆”,塑造出的人有重量感。“外方内圆”是因为杨晓阳在用笔上选择了以书入画,而以书法入画在我国传统绘画中有着渊源深厚的历史,并有完善地理论与实践。近代,吴昌硕以“石鼓文”入画;齐白石以汉代篆书入画。杨晓阳写意人物画以书入画,应是他研究传统后自我完善的方式,不仅以传统习惯性的方式,而是将传统的用线方式变异,充分运用墨的渗化效果,看这里的墨即画衣服,也是线条,有时是肌理……有时是质地感,总体上是形体,有对比,有反差,黑、白、灰十分明显,充分反映气氛、形象、传统的情绪。

  在人物面部的表现方法,即吸收戏曲、剪纸、皮影,尤其是秦俑雕塑般的结构而富有重量感。人物整体的姿态造型如陶俑、汉像砖石或墓壁画中的传统造型方式。当然、还不只是纯传统的吸收,可以还看出还吸收一些西方的结构方式。当代人物写生型着重对人物质量感的真实描绘,拿杨晓阳的关中人物与写生型画家们的作品相比,便可发现这种源于深厚文化传统,又有睿智才情的现代写意人物画,其成就和价值将会更高些。

  总而言之,杨晓阳是推出雄健、古朴的大写意人物画的代表,画风接近古代传统,又刷新了写意面貌,对带动中国画的复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责编:鲁婧、董子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