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回归传统笔墨
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徐里追随现代主义艺术而探寻他对于青藏高原、西域丝路、凉山原乡的精神诉求,那么,新世纪以来随着他对民族文化的深刻体悟而逐步将油画的现代性探寻转向本土文化的借用,意象性是他对于民族艺术的深刻认知,而如何从本质上解决意象观照对象的方法,则是他必需用最大气力打进去的课题。他拜中国当代传统书画功力深厚的吴悦石为师,从研习传统书法起笔,再山水、人物和花鸟次第展开,由此在短短十余年时间较完整地研习了中国传统画学历程,这是当代中国中青年油画阵营里不多见的对中国画学精习而深悟的艺术个案。
《晨》 2007年 60X120cm
徐里师从吴悦石而走进的书画传统,是从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开拓而出的以碑入书入画的书学画学之路。他的人物、山水、花鸟不完全胎息于《芥子园画谱》,而多得于对碑学书法的体悟。徐里研习书法直承北朝刻石,得郑文公、张猛龙之凌厉端穆,得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龙门二十品之粗犷雄浑。其结体,骨架外张,平正宽博;其笔法,撇笔奔放,折笔内敛,竖笔方折而坚定;其章法,正书疏朗,行草均衡,正中含草,连笔破均而刚中存柔。显然,徐里的书法是以笔法取胜的,他不尚那些花哨的形式感,而是从笔法内劲中着力,把腕肘之力送到笔尖,在雄健、刚劲、拙朴的笔力之中见柔婉与洒脱。
《雨》 2007年 100X100cm
他的人物画既非传统笔墨加素描造型的现代写实水墨画,也非长线勾勒的古装白描,而是近取王一亭、齐白石之生辣古拙、强劲霸悍的线条,远取梁楷、陈洪绶简笔大写意与怪诞奇异的造型,他把碑学书法的内力用于那些简笔大写意的形象表现上,每一笔都以重力写出,刚猛而苍劲,尤其是罗汉、弥勒、达摩、钟馗、道士等眼神的捕捉,动态的夸张,发须的意写,既注重神情动态的刻画,也注重笔墨意趣的激扬。而这些人物的表现,也总是把笔墨的写意和人物祝福辟邪的象征性有机地结合于一体。
《雪后》 2007年 120X60cm
他的山水既有传统图式的文人笔墨,也有类似于他的《悠远的辉煌》的水墨风景。其山水得白石老人启悟颇多,并非完全从“四王”或明清山水的笔墨套路中综合变出,而是多用笔墨写出自己对自然山川的感受,依石涛画语,则是“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如《千里江山图》《溪山清远图卷》《大江东去》和《江天胜览图卷》等长卷,一方面他运用披麻皴、散锋皴勾画山石、点树法略写幽谷丛林,另一方面又通过云线勾描云烟雾霭,其笔墨既有经典的传统皴法,也常常根据自己的真切感受而直写山川云雾。作为一个曾经数度青藏、西域行旅的画家,徐里常常忘怀于那些荒漠大野,他试图将他的油画《悠远的辉煌》系列转画于纯水墨的山水画。他的《天山雪》系列、《月下雪山静》系列和《永恒的辉煌》等画作,通过纯净清澈的水墨重现了月夜雪色的静谧高远,白雪覆盖的半裸的山峰巨石,提供了画面各种灰度的墨色变化,画面上寥廓的苍穹与云影,也以浅淡的墨色画出,使整个画面都呈现出画家对于中国水墨玄幽清静的理解与运用。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