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瓷器中的动物形烛台
我国用烛照明的历史十分悠久。《楚辞》:“室中之观多珍怪,兰膏明烛华容备。”战国秦汉时已有各式精致的铜烛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制瓷业的发展,开始用瓷烛台。瓷烛台中,借用动物的造型设计是一种常见的手法。从考古发掘出土器物来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狮形烛台、羊型烛台和骑兽俑烛台等。唐代烛台仍以陶瓷材质为主流。
图1
1973年镇江丹徒县华墅公社西晋墓出土的越窑青釉狮形烛台(图1),高9.3厘米,长12.5厘米。张口,露齿,垂须,四肢伏地,长尾,背部有管状插孔。背部刻划鬃毛,腹两侧刻划卷毛纹。胎浅灰色,全器施釉,釉层均匀,釉色滋润,透明度高。狮形烛台过去定为“水注”,认为是盛水的文具。1993年南京上湖孙吴墓出土一件狮形烛台,在插管内尚存一截白蜡;1975年绍兴县上游公社长红大队黄公山出土一件南朝时期的狮形烛台,狮首向左上方回顾,尾巴上竖,四肢伏地,背部负方座,座上挑长方形横梁,梁面置并列的三个圆筒形管,管径上大下小,平底,与器腹不通,是用以插烛的烛台,说明这类器物不是水注,而是照明用的烛台。
![]() |
(责编:魏欣宁、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