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文物展厅举办时装展遭质疑:如何保护文物

刘丽琴

2015年06月03日08:42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文物展厅举办时装展遭质疑:如何保护文物

永泰公主墓壁画《持物侍女图》

  永泰公主墓壁画《持物侍女图》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刘丽琴

  日前,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中国·镜花水月”服饰展览,因中国明星云集成为时尚盛事引发关注,但当外界看到众多名人、参观者在一幅元代壁画前使用闪光灯合影时,不禁担心现场开放式的展览是否会对古壁画产生破坏。对灯光、温湿度变化敏感的壁画在展示过程中该如何保护?文物在利用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调和?且听文保专家的分析。

  文物展厅

  举办时装展遭质疑

  为配合纽约年度时尚盛事Met Gala和亚洲艺术部成立100周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自5月7日至8月16日举办“中国·镜花水月”展览,其中亚洲艺术部提供全部展厅作为展示时装的场地,最引人注目的是陈列早期中国佛教艺术的赛克勒展厅。这个展厅容纳了元代壁画《药师佛佛会图》、龙门石窟浮雕《北魏孝文帝礼佛图》等著名文物。因为以中国风为主题,在当地时间5月4日举行的发布会上,王家卫、巩俐等中国明星亮相更是引发国人关注。但当外界通过媒体看到珍贵文物被用作时装展示的背景墙,众多名人在壁画、石雕等文物前使用闪光灯合影时,中国网友不禁担心且质疑——博物馆内禁止闪光灯是一个基本常识,而石刻、壁画类文物对光照、温湿度变化十分敏感,现场开放式的展览方式,对文物会造成损害吗?

  面对质疑,该馆亚洲艺术部主任何慕文对媒体回应称,“发布会上,媒体摄像和摄影都是最小限度,且用光强度受到严格的监视和监控。这次特殊展览,也禁止公众拍照”,他还解释说,“所有展览使用的自然光都被过滤掉紫外线。对于早期佛教雕塑展厅展出的元代石雕壁画,已经用不受自然光影响的矿物颜料处理过。”

  除此之外,不少业内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宽慰”观众,“文物本来就是给活着的人用的,在应用时当中掌握好’度’就行,否则专家保护文物就没有意义了。文物的寿命要比个体的人在生存空间上宽广得多,不必一说文物要坏了,马上就往坏的方面想。”

  壁画很脆弱 保护要求高

  国外很多博物馆将文物和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在博物馆举办宴会、沙龙,都曾见诸报端。去年,有网友参观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中国厅时,就遇到了在展厅内举办的婚礼,但展厅里陈列的壁画、石雕,看上去并没有为此做一些特别的防护和隔离措施。这些对中国文物的“利用”让网友颇为担心。

  对此,记者采访了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保护系系主任刘成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室主任赵西晨。刘成表示,要说影响,中国的一些博物馆中庞大的参观人流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小。“只要展出就有危害,如何评估大都会博物馆这次展览中的壁画是否受损需要具体的数据,比如参观人数、二氧化碳浓度、闪光灯亮度、布置照明情况等,不能带有感情色彩的态度去评价。至于对壁画表面进行的保护性矿物颜料处理,目前对壁画保护的研究还处在摸索和实验阶段,并没有真正的国际标准,也没有国家标准。”

  赵西晨则对记者说,中国在展示文物时非常谨慎,注重文物安全,对出现的一丝安全隐患都会排除掉,对脆弱的壁画更是如此。同时赵西晨也认为,壁画在经过规范有效的维修、保护以后,在其后的展出中对环境的要求,比如温度、湿度,要求会比之前宽松,“不能简单地认为文物放在展柜里就好,或者裸展就不好”。但即便如此,在展出的环境要求中,对光线的控制仍非常严格。

  专家称,诸如壁画等彩绘类文物在陈列展出时需要均匀、显色性好的照明来凸显画面内容,而高显色性光源中所含紫外线和红外线对文物是极为不利的。此外,开放展厅中观众流量大,空气中二氧化碳臭氧、氮氧化物、硫化物等有害气体含量远高于文物库房,同时大量群众的流动造成温湿度的频繁变化,这些对壁画保护都极为不利。

  山西寺观壁画数量大

  但保护前景堪忧

  目前,中国对许多古代壁画都采取无光线全黑条件保护,同时限制游客人数,在文物和观众之间会采取隔离措施。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唐壁画馆馆内的光是紫外冷光源,最大限度地降低照明对壁画的影响;24小时独立运行空调保持恒温,壁画的展柜玻璃都是特质的,展柜内部的空气质量控制由一套特殊的空气循环系统完成,能最大限度地过滤掉柜内空气中的煤灰颗粒、尘土颗粒、挥发性气体、油雾等可能附着在壁画表面的颗粒物,预防壁画表面污染;而300元的高价门票也被认为是为了控制人流量。

  在经过古殿迁移的山西永乐宫里,为了使壁画免受光线侵蚀,所有窗户都以深色的布帘遮着,人必须在进殿后适应了殿内的微弱光线后才可以看到壁画。

  在敦煌莫高窟,近年日益激增的游客数量给莫高窟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因此实体洞窟与游客中心实施了“绑定”参观的运营方案,游客前往莫高窟参观实体洞窟前先通过主题影院、数字球幕电影等数字形式提前观看关于丝绸之路和敦煌的背景信息,这样参观洞窟的时间就压缩了。这种新参观模式旨在减少游客参观给洞窟带来的影响,从而保护珍贵且脆弱的壁画、彩塑。

  对于中国壁画展出中的这些方式,刘成解释说,“壁画在黑暗中保存是对的,我们去洞窟参观壁画时有的还需要通过手拿光源去观看,去感觉一下洞窟的气场,比如当年开凿的环境、画面所处的位置、看的视角等,真的要看清楚画面,还是要看数字化的。”

  因为大都会博物馆的这幅元代壁画《药师佛佛会图》出自山西广胜寺,与其同时期的寺观壁画和山西其他壁画的保存现状也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地处山西的寺观壁画因地理位置偏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战火和各种动乱得以保存,其遗存数量可谓居全国之首。据之前媒体报道,山西省境内寺观壁画遗存数量达2.3万多平方米,分散在全省各地的道观、寺庙中,占全国寺观壁画遗存的70%以上,尤其是元代以前的壁画,更是占全国寺观壁画遗存的90%以上。同时报道还指出,因为山西各地的经济状况、技术力量以及对文物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现在山西的寺观壁画保护前景堪忧。

  对此,与山西文物保护工作有过合作的赵西晨表示,山西对地面上的壁画保护花费了很多的资金和人力,积极地做病害方面的研究,但因为数量太多,需要逐年、逐步地做。“对壁画的制作,古代工匠可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现在对于壁画的修复和研究方法也需要各个攻破。”

  刘成对记者说,目前中国的壁画保护方法和研究位于国际前列,敦煌洞窟壁画、山西寺观壁画、陕西墓葬壁画,每个种类都有专门的研究人群,但对壁画本身的保护、如何减少病害影响,都是一个很安静、很缓慢的过程,“我们摸索了30多年的经验,但仍然是一个‘年轻人’,专业人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地方条件不同,壁画环境不一样,解决办法都不一样,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减少文物保护压力

  实体和数字需并驾齐驱?

  这些年来,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尴尬,屡屡发生,例如莫高窟。“洞窟和壁画不管怎么保护和修复,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趋势仍是不断退化的。要想让文物‘容颜常驻’,使用高保真的数字技术,成为目前最佳的手段。”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曾如是说。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大博物馆纷纷向虚拟博物馆进军,以扩大观众人群,增强观展体验:2004年法国卢浮宫把3.5万件馆藏和超过13万件库藏作品放在网站上,提供3D虚拟参观服务。到目前为止,上网逛卢浮宫的观众与去巴黎实地参观卢浮宫的观众数量相当;而建于公元前1327年的埃及图坦卡蒙墓葬于1922年被发现,随后几十年的旅游业让墓葬不堪重负。游客呼吸所产生的水汽使墙绘和墙壁遭到了损坏,温度的大幅度变化也使得画上油漆脱落,裂缝扩大。为了延缓文化的退化,考古学专家历时四年,耗资69万美元,利用3D技术激光扫描仪扫描原壁画图片,复制建造了一个跟埃及图坦卡蒙墓大小一致的墓葬。

  刘成表示,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在理念和方法上都是世界领先的,其数字化扫描工作就做了20多年。但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数字化博物馆开放后,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的参观,“莫高窟现在对传统参观的这些控制也是做了很多研究,一次能容纳多少人,停留多少时间,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虽然数字化博物馆可以减少实体博物馆的压力,但取代不了实体文物的参观。因为观众的需求不一样,如果只是了解画面内容的话,他完全可以通过数字化、3D再现的方式,但要做学术研究的话,需要了解环境、洞窟之间的人文关系,肯定还是要看实物。”

(责编:魏欣宁、鲁婧)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