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十二条屏》能如愿创造最新的奇迹吗?走着瞧。
十二条屏:90年辗转轮回像传奇
◎千山独行
《山水十二条屏》画面尺寸纵180厘米,横47厘米,共十二条,分别为《江上人家》、《石岩双影》、《板桥孤帆》、《柏树森森》、《远岸余霞》、《松树白屋》、《杏花草堂》、《杉树楼台》、《烟深帆影》、《山中春雨》、《红树白泉》、《板塘荷香》。整套作品诗、书、画、印兼备,形制装裱统一,并钤有黄琪翔、郭秀仪的收藏印。根据款识可知,这套作品创作于1925年,齐白石时年62岁,是他“衰年变法”第四年创作的山水作品,可以说是齐白石转型期最具代表性的山水作品。
一部伟大的作品,一定有曲折离奇的创作和递藏故事,《山水十二条屏》也不例外,90年流传过程堪称传奇。
这套《山水十二条屏》是齐白石1925年为祝贺北京名医陈子林50岁生日而作。陈子林的父亲是晚清一代名士、维新变法思想家陈虬。陈子林在北京坐馆行医,交游广阔,与齐白石、张大千、于非闇都有交情。
检点齐白石年谱,是年二月,齐白石大病一场,病愈后日记有记录:“六十三岁之火坑即此过去耶?”生病期间,陈子林汤药伺候,病愈后便绘此十二条屏感谢。以齐白石吝啬的性格,赠送十二条屏山水非同小可,在当时可是重礼,堪称豪举。
这套作品再次公开亮相,已是改天换地的新中国成立之后。
据考,《山水十二条屏》解放后首次公开展出是在1954年中国美协主办的“齐白石绘画展览会”;1958年, “齐白石遗作展”上再次展出,当时作品已经易主,收藏者已是著名的齐白石作品收藏家黄琪翔、郭秀仪伉俪,此后近六十年,这套作品便没有再公开亮相。
黄琪翔,29岁就任北伐第四军(“铁军”)军长。曾参与指挥上海淞沪会战,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官,1949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黄郭的婚姻,堪称英雄与美女的绝配。
黄琪翔英俊轩昂,既有儒士之雅更具大将之风,当时与周恩来、叶剑英、汪精卫被誉为中国四大美男子。郭秀仪风华绝代,是闻名上海的美人,富家子弟达官贵人趋之若鹜,但她最终慧眼识英雄,爱上了黄琪翔。
解放后,夫妇二人定居北京。1950年,因缘际会,郭秀仪和评剧名伶新凤霞、老舍夫人胡絜青等拜齐白石为师,追随杖履侍奉笔砚六年之久。郭秀仪天资聪慧后天勤奋,故进益颇快。齐白石也格外垂青郭秀仪,指导绘画之外,赠送给郭秀仪的画作也特别多。据统计,黄琪翔、郭秀仪夫妇是收藏齐白石画作最多的收藏家之一,数量多达数百幅,这些画大都是直接得自齐白石。但《山水十二条屏》却是从别的收藏家手里购得。但何时、如何收藏到这套作品,黄家公子黄向明的说法颇为传奇:由一位“打鼓的”老缪转卖。
所谓“打鼓的”,指走街串巷收购各类杂物再转卖的人。某日“老缪带了件让人见了目瞪口呆的绝世珍品,对母亲说,两年前兵荒马乱,买画的人极少。齐老先生手头拮据,只好忍痛把它们卖了,后来辗转到了他手里”。
这种说法值得怀疑,齐白石早就把这套作品送给了陈子林,不可能索回再卖。藏家因缺钱把绝品卖给“打鼓的”,这基本属于潘家园地摊讲故事的营销风格。
郭秀仪传记《清风见兰》作者孙炜的说法,可能更接近真实。他撰文介绍,这套作品是北京古玩行家杨义门通过著名裱画师刘金涛转卖给黄氏夫妇的。
文章记载,当年杨义门要出售十二条屏,刘金涛先找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和诗人艾青。张仃见此画后激动不已,双腿跪地,赞不绝口。二人商议一人买两条,但卖主开价至少4.5万元新币。张、艾当时宦囊羞涩,一直未能凑够钱款,刘金涛转而找到了黄琪翔、郭秀仪。
黄郭当场决定买下,第二天就付清4.5万元新币——当时这笔钱款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可资对照的是,1952年,被公审枪决的高干刘青山、张子善,贪污不过分别为1.84万元、1.94万元。
1957年,黄琪翔被错划为右派,“文革”时这套《山水十二条屏》也被抄走。“文革”结束后完璧归赵,但此后又流转到台湾。
八十年代,两岸关系解冻。1987年,白崇禧之子、作家白先勇的弟弟白先刚和画商王台庆到北京,拜访原国民党留在大陆的高层人士。白崇禧和黄琪翔曾分别担任国民政府军训部部长、次长,有通家之好,白先刚以晚辈身份拜访了郭秀仪。两年后,王台庆终于成功说服了黄家,出让《山水十二条屏》。
王台庆回忆,当时商定的价格是100万美元,王台庆一下子也拿不出那么多钱,于是将十二条屏分开,一条一条买。买下一条后,拿到台湾去卖了,收到钱后再回来买第二条,台湾的买家是长流美术馆馆长黄承志。于是,这套《山水十二条屏》,一直珍藏在台湾长流画廊。
自从拿到第一条的1989年开始,就不断有人找黄承志洽商购买。其中一位山西煤老板开价是:“一条5000万元,四条不是2亿元,而是翻倍,4亿元。因为一条的作品很多,4条的很少。再往上再翻倍。12条屏等我开价。”即便如此,黄承志依然不忍出售。因为“收藏这30年,有感情了,除非说真的要用到这笔钱”。
2015年,《山水十二条屏》又回到北京,九十年,完成了一个轮回。
贵人一路加持神话难再复制
◎千山独行
齐白石创造了一个“家境贫寒的雕花木匠通过数十年不懈奋斗最后成为艺术大师”的神话,这个神话,齐白石个人努力完成了一半,市场和政治完成了另一半。而且这个神话无法复制,无法延续。
齐白石在人生不同阶段,均有多位师友在关键时期点拨支持,这其中,胡沁园、王湘绮、樊增祥、陈师曾、徐悲鸿和毛泽东,是最重要的推手。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偏僻乡村,只上了半年私塾,11岁开始学雕花木匠,20岁自学绘画。从木匠转移到绘画,这是齐白石人生第一次、最重要的转折,指点他的是恩师、乡村名士胡沁园。
27岁后,齐白石成为一名职业画家。37岁拜湖南大名士、诗人王湘绮为师,从此进入湖南文人雅士圈,完成了一个乡村画师向文人画家的转变。
四十岁左右,他开始云游天下,五进五出,不但开阔了眼界,更结交了众多朋友,其中就有著名诗人、陕西布政使樊增祥。不仅饱览樊增祥珍藏的八大、金农真迹,樊还为齐白石开出了生平第一张治印、绘画润例,这等于以樊增祥个人信誉为其加持。
1919年后,齐白石定居北京,作为一个无背景、无学历、无名气的“三无北漂”画家,却幸运获得北京名学者、画家陈师曾的青睐。陈师曾为齐白石做了两件改变齐白石人生命运的抉择:一,果断放弃八大、石涛的水墨冷寂画风,学习吴昌硕的写意花鸟,也就是齐白石自称的“红花墨叶”,十年时间完成“衰年变法”,从此成就书画大师功名;二,1922年,陈师曾推荐齐白石的作品参加“第二次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结果大获成功,画作被日本人高价抢购一空。不但彻底解决了齐窘迫的生计,还确立了他在北京画坛的地位。
1928年,徐悲鸿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特聘齐白石为绘画教授,又为他编选画册并作序。一个民间艺人进入正规艺术学府开坛授课,不但确立了其在学术界的地位,还广纳门徒,这对未来事业的拓展至关重要。
北京和平解放后,齐白石向毛泽东转交了一封周姓湘潭老乡写给毛泽东的信,毛泽东回信向齐白石致意。此后两人多有往还,互致礼物,在当时文人圈殆无第二人。
解放后,齐白石声誉日隆。1963年,经捷克推荐,齐白石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至此,齐白石艺术大师的金身塑造,才告完成。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