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釉陶双髻捧唾盂侍女俑唐代高30厘米 洛阳出土,河南博物院旧藏。
黄釉陶女俑,唐代,高24厘米,河南博物院征集。
黄釉陶刀髻女俑,唐代,高39厘米,1931年河南省洛阳出土。
有貌就是任性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张艳)
12月21日,由范冰冰、张丰毅、李治廷等主演的电视剧《武媚娘传奇》在湖南卫视开播,首播收视率便破2,创收视纪录,排在同时段节目第一位。尽力为《武则天》制造新闻点的范冰冰,还当众回应张丰毅吐槽她60公斤抱不动一事,澄清自己在家称真的只有56.9KG,并表示“武则天嘛,唐朝女要肥美一点好,肥也没关系,美就行了!”看来饰演武则天还真是特别符合“范小胖”的口味。
在大家的印象里,一提起唐朝女性,大家脑海里浮出的形象大多是雍容、华贵、丰满,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我们是否能从出土的唐代女俑中管窥一二呢?我们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陶彩绘女俑,唐,高30.5cm,宽8.5cm。
陶彩绘女俑,唐,高30.5cm,宽8.5cm。现藏故宫博物院。女俑头戴高冠,前面略折起,呈三角状,上部高起,颇似僧人的喇叭帽。冠下有巾,垂至肩部,其很可能源自异域。女俑双目微合,直鼻,小口,上身穿窄袖对襟短襦衫,下为竖条纹长裙,裙腰及胸,向外翻折,双手交于胸下。此作品人物五官精致,气质恬静。
古陶瓷藏家母智德表示,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某些人长期以来的偏执与误导,致使许多人一旦谈到唐代人物俑时,头脑里便会立即出现“唐代以胖为美”,故唐代的人物俑(特别是女俑)都是体态臃肿、脸胖腰肥的错误印象。不仅给唐俑的鉴定工作造成了混乱,更使不少藏友失去了宝贵的收藏机会。
唐 双髻、高髻陶女俑
唐,双髻、高髻陶女俑,唐,高31.4厘米、31.6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双髻女俑身着圆领袒胸窄袖衫,没有开襟,为袒胸贯头式。高髻女俑身着窄袖短襦和曳地长裙,腰系长带,肩披巾帛。唐前期女子服装仍沿袭隋朝装束,衣衫短窄,下至腰部或脐部;裙形瘦长,其腰高及胸部,下可曳地,反映这一时期女子尚清秀的社会审美意识。窄袖流行是受西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习俗。至盛唐时期,衫袖逐渐加宽,女子着装风格开始发生变化。唐代女子的发髻形式丰富多彩,难以一一名状。当时的贵族妇女多戴假髻,式样繁复。初唐髻式较低小、质朴;盛唐崇好高髻,花冠流行;中晚唐时期,发髻高耸,并多插簪、钗、花梳以为装饰,雍容华贵。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唐代陶俑》指出,唐代陶俑,从整体风格上有早晚之别。初唐的陶俑有素陶俑、彩绘陶俑和釉陶俑,以后者为少。制作技术不断提高,写实风格日益明显。人物面部稍瘦,身体颀长,女俑清秀婀娜、苗条雅致。盛唐的陶俑仍有素陶和釉陶,而以彩陶为主,三彩陶俑的出现,更增添了生机与色彩。三彩俑与彩绘俑为这一时期所崇尚,成为墓葬明器的主流。人物体态丰硕,饱满雄浑,女俑尤显富态丰满。中唐以后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各种陶俑相对减少,但丰艳肥硕的风格尚存。到晚唐,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唐俑的种类和数量锐减,俑体变小,制作粗劣,逐渐走向衰落。
唐,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
唐,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1985年陕西长武县枣元乡郭村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女俑身材颀长,削肩蜂腰,头梳双鬟望仙髻,柳眉凤目,高鼻朱唇,颈戴项链。身穿阔袖襦,外罩贡领翘肩半臂,下着曳地长裙,前腰佩绣花蔽膝,臂饰钏镯,双手抬举至胸前,食指伸出,神态虔诚。雕塑家捕捉住了她飞舞游移之中静止的一瞬间加以雕刻,达到了气韵生动的意境,以形写神,神形兼备,是研究唐代舞蹈艺术和服饰文化的重要资料。女俑以朱红点唇,白粉涂面,色彩稳定沉着、疏淡自然,衣褶的线条既有雕塑的立体感,又有绘画的平面效果,流动的线条贯通衣裙,使女舞俑呈现出飘逸流畅的气势,如音乐一般富有节奏感,极具东方女性的神韵。
学者王仁波曾在《隋唐墓葬雕塑》一文里表示,根据田野考古工作的资料,隋唐时期墓葬内陶俑作品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隋至唐高宗时期(589-683年),题材内容上突出表现墓主人的出行仪仗,以牛车为主的仪仗俑群最为流行;质地多为红陶,人物体态清瘦修长,不很生动,依然保留了北朝以来陶俑的一些特点;二、武则天至唐中宗时期(684-709年),仪仗俑群继续流行,但牛车逐渐为乘马所取代,形成以立马为主体的仪仗陶群,胡俑数量大增。制作材料由红陶发展为丰富多彩的釉陶。体形渐大,风格趋向奢华。人物造型匀称,体态生动。三彩女俑身材苗条,衣服紧窄;三、睿宗至肃宗时期(711-779年),题材内容由注重出行仪仗转为注重家居生活,僮仆俑和元宝假山、明器等流行,声音仪仗气势减弱。人物形象丰满,躯体肥硕,神态生动;四、德宗至唐末(708-907年),厚葬成风。元和(806-820)年间以后,一般墓中陶俑数量减少,金属俑增多,木俑又开始流行。人物造型丰肥臃肿,失去早期风韵。
女俑,唐代,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赵永认为,唐代女俑的时代特征比较明显,7世纪中叶以前,即唐高祖到唐高宗前期,女俑的身材修长,人体比例比较适当。面部清秀,身着简单上衣和长裙,裙上常饰以条纹,狭窄的胡服也较多见。女俑头部发髻挽起,式样较多。7世纪后期到8世纪初,即唐高宗后期至睿宗时期,女俑的服饰开始宽大,显得身材丰腴。发式多高髻,式样更多。8世纪中期以后,即唐玄宗以后,人物变胖,面目生动,唐玄宗开元时期以丰满为美,天宝时则略显臃肿。
赵永称,与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追求苗条、纤细甚至病态的美不同,唐人有着非常积极的审美观。不管是唐初的娴雅,盛唐的丰丽,再晚些的舒展,无不蕴含着健康爽朗的气质。现在保存的唐代女俑,每一类作品的姿态、动作都表现出特定的思想情绪,毫无呆滞之感。她们的个性及表现来自唐朝生活的自然之态,朴实真切,各具神韵。唐俑的体态、服饰也传达出不同时期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而这种风格、神韵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也反映出审美观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