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曲永建专栏

曲永健陶瓷教学(五)陶瓷的装饰技法(一)

2015年01月04日11:02    来源:人民网-艺术收藏频道    手机看新闻

陶瓷装饰技法:

  1.堆贴:亦称“堆塑”、“堆雕”。塑出立体或浮雕状的纹饰,贴于坯体上。早在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已出现堆塑的动物纹。西晋青瓷谷仓上的楼阁、人物、鸟兽以及辽陶器皮囊壶上的皮条、皮扣等均为堆贴。元明钧窑出戟尊之戟(图2、《故宫陶瓷馆.上编》P189),钧窑、龙泉窑鼓钉洗之鼓钉(见标本)亦属于堆塑类。景德镇自宋元时便有少量的堆贴纹饰的青白瓷(见标本:元青白釉堆贴龙纹盘口瓶、雕竹底座),至明晚期堆贴纹饰较多(见标本),出土于明神宗定陵的黄釉紫彩双耳堆贴螭龙纹三足炉是典型器(图3、《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卷》P161)。著名的清雍正、乾隆堆贴婴戏纹瓶是堆贴艺术的巅峰之作清乾隆粉青釉描金堆贴童子转心瓶在北京瀚海2008年以2133.6万元人民币成交(图4、《文物天地》2008\6、P9),一些文房用品亦多见堆贴花卉、草虫之类(见标本)。

  2.立粉:亦称沥粉。采用彩画中的立粉技术,在陶瓷胎表面,用带管的泥浆袋,勾勒出凸线的纹饰轮廓后填彩。源自山西晋南一带在素胎上施釉的法华器(见标本),法华釉以牙硝(KNO3)作溶剂,“法白”主要成分为石末、牙硝各50%,是全部或部分代替了氧化铅而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釉浆较浓的低温釉。景德镇釉上“雪白”是石末22.3%加铅粉77.7%。景德镇元代有立粉点状线条,与西晋青瓷上压印的状如花蕊的圆圈纹相似(串珠纹,见标本)。宣德时有兰釉地立粉白龙纹盘(见标本),成化时有立粉素三彩三足炉(见标本)。景德镇仿法华器始自明中期(见标本),清乾隆也有兰地莲塘纹盖罐仿法华器(图5、《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清代P172),比明代更显细腻华丽。清乾隆斗彩双螭龙折枝花纹扁瓶上有凸起的月华纹线,增强了立体美感,它在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以2216.75万元港币成交(图6、《文物天地》2008\6、P18)。元、明清瓷器上的点状线、凸弦纹线应属此类(见标本),宣德、成化有立粉黄地绿龙纹盘(见标本)。现景德镇多以毛笔蘸瓷浆堆成一定高度的线条,再填上彩釉,以余堂火烧成。

  3.刻填:在坯胎上刻划出花纹,在纹饰外空间填以其它色料,辽代赤峰缸瓦窑有白釉填黑器物,宋磁州窑珍珠地内填褐彩(见标本),宜兴紫砂器也有在刻花内填白泥浆器。景德镇在底釉上剔去需要装饰部分的釉层,然后再填上色釉,有元兰釉刻填白釉(图7、《海外藏中国元明清瓷器精选》P36),明宣德有兰釉刻龙纹边缘立粉再填白器(见标本),弘治、正德常见白釉刻龙纹不填彩器(见标本)。明永乐刻高温酱彩龙纹填低温绿彩碗(图8、《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P159),成化后白釉刻填低温绿彩较常见(见标本),青花刻填红釉为康熙独有(见标本)极罕见。1984年景德镇出土明永乐时曾有红釉刻填白云龙碗、梨形壶(图9、《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P142),其后极为少见。另外,高丽青瓷在十二世纪中后期至十三世纪曾盛行刻填黑、白彩纹饰瓷,有可能是借鉴了辽、宋瓷的装饰方法(见图47)。

  4.模印:亦称“印贴花”。观察经模印后的瓶、人物、动物标本,模印内部的指按痕及立面的拼接方法(见标本)。在模具上先作浮雕状纹饰印于坯体上,或将浮雕纹饰贴在已施釉的坯体上,前者在晋代青瓷、唐三彩、唐长沙窑及宋耀州、定窑、龙泉窑都有此种装饰。最近发现了印“号”、“福”字的篆书款(见标本),后者在明景德镇和磁州窑中常见(见标本),并盛行于明龙泉青瓷上(见标本)。龙泉窑印贴花未罩釉部分显现自然的土黄色和经过刷釉浆的红褐色泽(见标本),景德镇在正德前后的釉上贴鱼纹卧足碗之麒麟、鱼纹突出釉面,曾流行一时(见标本)。另有内青花海马纹外兰釉上绘白荷塘纹钵碗(见标本),其白色发黄,原以为釉上贴花,实际可能就是泥浆在釉上所绘。清乾隆粉青釉模印八吉祥青花缠枝灵芝纹双耳扁瓶在2006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以1692万元港币成交(图10、《文物天地》2008\6、P21)。

  5.刻划:凡刻划的瓶罐类瓷器表面留有明显的刀痕,内部不见按压的痕迹,可是轮旋纹(见标本)。景德镇宋、元时使用“半刀法”(侧锋下刀,一刀见深浅,见标本)刻划较多,其以宋、金耀州窑最为精彩(见标本)。馆藏明中期以“半刀法”刻卷草纹素三彩绣墩及崇祯刻茶花纹碗均极为罕见(见标本)。明崇祯、清早期一度复兴“半刀法”(见标本),元明以模印为主,明早期刻划(单线刻)纹饰尚多,以青花海浪白龙纹撇足梅瓶为代表(图11、《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P98)。景德镇出土有少量的半刀法刻明永乐海水龙纹罐(图12《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P105)。至成化外青花内刻划龙纹较少见(见标本)。一般来说,刻划较模印(批量生产)在工艺上难度较高。假如是同窑口、同质量、同大小、同纹饰的器物,以刻划为上。簏刻纹亦应属刻划方法之一,曾广泛应用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宋元时各窑口常用(见标本)。其用尖头梳状器在胚体未干时刻划成4——8条宽度在2cm左右的平行直线或弧线,可独立组成图案,但多作为辅助“半刀”刻纹饰的线内使用(见标本),景德镇瓷器元以后除明末及清早期外基本不用。

(责编:董子龙、鲁婧)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