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镜庵募缘疏卷(局部) 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亦号铁留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的书法以行、草名世,不拘成法,独树一帜。
《真镜庵募缘疏卷》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卷书变化丰富,随意奇崛,笔法跳宕,尽显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气势。用墨浓淡互济,干湿对比强烈,表现出强烈的艺术个性,是其怪癖性格的极度张扬。《真镜庵募缘疏卷》所呈现的笔法,从篆隶中化出,兼具魏碑古风,在章草基础上变通,并加以变形、夸张,撷取其他书体的营养,营造出一个笔墨相融、线条劲健的艺术境界。
此卷用笔恣肆爽辣,以方为主,方圆并重,常常侧锋急下,使得点形成三角形的“头”,线条刚硬,走笔果敢迅捷,时常伴随枯笔。他大胆地将侧锋变为中锋,参揉北魏民间书体中的方折用笔,使每一个字都棱角分明,翻折顿挫时多用方笔,提转绞正时兼用圆笔,在方笔、侧锋中见刚劲,圆笔、中锋中见柔韧。
在结体上,由于采用的是内擫用笔,所以外轮廓的线条向内凹去,刚硬谨严,这与他自称“老子风流似米颠”相当一致。他每一个字的变化都出乎意料,又在法度所允许的范围,有时看似蓬头垢面,实则内蕴其中。在章法上,此卷书拉大了字距,缩小了行距,几乎是字字独立,瓦解了连绵相属的传统章法。其貌似零乱错落之中,产生出一种跳荡、激越的节奏,整体却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气势逼人。
与传统唯美的书法作品相比,杨维桢的作品显得更有厚重感,这也许和他坎坷的经历有关。这件作品与黄庭坚的《华严小疏》、《经伏波神祠》进行对比,共同点是都有雄健、放逸的美,而黄氏更为凝练,“破碎而神采焕然”(明张丑句),杨维桢则显得“万物萧瑟皆凄凉”,这是一种与他内心世界吻合的别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