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恒(《人民日报》海外版)
据报道,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以第三方身份开展了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评估报告称近九成民办博物馆不合格,文物藏品真假不清和来源不明情况普遍存在。
2013年媒体曾报道称,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村级博物馆——河北衡水的冀宝斋博物馆,号称收集了4万多件重量级的文物,头顶“国家3A旅游景区”、“当地文化名片”等荣誉,然而,这些藏品均为赝品,令网友直称“毁三观”。
既然民间博物馆暴露出来的问题反复出现,说明这个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根据国际上公认的规则,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也就是说,博物馆是人类社会的“活化石”,是记载人类活动的文化宝藏。可见,博物馆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近年来,我国民办博物馆发展迅猛,各种特色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性博物馆”、“婚礼博物馆”、“抗战博物馆”等等,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亮点;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成长难题,专业化水平不高、地方政策措施不配套等问题束缚其手脚。如何促进民办博物馆健康发展,已成为目前博物馆管理的突出问题。
这次发布的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报告,直指当前文物收藏、保护和博物馆存在的浮躁之气,揭示了伪文化现象与监管不足等问题,为文化的繁荣跑偏敲响了警钟。
无论如何,不藏假、不展假、不造假应该成为所有博物馆的底线,博物馆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发展地方文化产业和“旅游景点”,而是为了展示真、善、美,展示我们博大丰富的文化,为公众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场所。因此,博物馆一定要规范发展,建立健全民办博物馆准入制度,强化行业管理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民办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强化业务指导,着力提高民办博物馆的专业化水平等。总之,让我们保持一份对博物馆文化的“敬畏”。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