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骏图》(局部)郎世宁绘。
在我国绘画史上,画马的名家辈出,他们或注意实际观察,将马的种种形态精确地描绘出来;或不满足于形似,力求画出马的精神,以达到以马抒怀、以马寄情的目的。无论重写实还是通过画马来画人,古代画家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中国从唐代开始,画马名家辈出,如:曹霸、韩干、韦晏、陈闳,宋代有李公麟(李龙眠),元代有赵孟頫,清代有郎世宁,现代有徐悲鸿,他们都以不同方式画马而闻名于世。
曹霸:御花园里的骏马
唐代的曹霸是古代画马的大画家之翘楚,他是魏武王曹操后代,时人甚至以其祖先“三曹”比之,擅画马,成名于玄宗开元年间。
其实,曹霸一开始嗜书法,曾学晋代女书法家卫铄及王羲之,然而他自问无法超越羲之,所以改为钻研绘画。曹霸盛年时已成为名满天下的画家。后来,玄宗要求曹霸修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曹霸绘四十九日后完成,人物活灵活现,玄宗点头称赞。曹霸请求归乡,玄宗不许,要求曹霸再画骏马图。曹霸无奈,在御花园完成骏马图。玄宗观后大喜并重赏,然曹霸去意坚决,不为所动。玄宗便改其为左武卫将军,享有不理朝政之权。自此以后,权贵高门争相求取曹霸手笔。
后安史之乱爆发,曹霸因为一幅作品有影射唐朝之嫌,被削职免官。当他流亡至成都时,身无分文,仅靠为人画肖像谋生,后来杜甫几经寻访,终于与之相见,为曹霸创作《丹青赠引曹将军霸》及《观曹将军画马图》二诗,表达对其际遇的同情。
由于曹霸画作均己亡佚,其精妙之处,唯有透过杜甫诗作,才能一窥其貌。
韩干:能跑会动的马
再说曹霸弟子,史上最具盛名的画马“专家”韩干。相传,韩干年少时曾为酒肆雇工,经王维资助,学画十多年而艺成。擅绘人物、鬼神、花竹,尤工画马。韩干经常到马厩里去,细心观察马的习性,对比找出马的性格特征以及动作规律,并把各种各样的马记录下来。时间久了,马的各种体貌,奔跑雄姿,千变万化的动态,在作画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活现在纸上。所以人们都称赞韩干笔下的马是能跑动的马。
韩干曾作《玉花骢图》、《照夜白图》、《洗马图》、《凿马图》、《战马图》、《六马图》、《八骏图》、《百马图》等。所绘马匹,体形肥硕,态度安详,比例准确,一改前人画马螭颈龙体、筋骨毕露、姿态飞腾的“龙马”作风,创造了富有盛唐时代气息的新风格。
赵孟頫:别出心裁的马
及至元代,赵孟頫开了一代画马新风。赵孟頫嗜好画马,主要有二体,传世著名作品中《浴马图》、《秋郊饮马图》学唐人,《调良图》、《人马图》学宋代李公麟。前者用笔细致柔和,敷色艳丽沉厚,重设色;后者墨笔白描,略加淡色,或者不加色。如传世的《牧马图》,在构图上,别出心裁,超出了传统的人物鞍马题材的画法。画幅突出位置,绘一匹白马的臀部,马首则只给侧面的镜头,人物仅现了头部,可见此图的主角是只给观者观看的白马。赵孟頫画马形神兼备,不输唐人。他的作品,往往将马的健美与善于奔跑的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洋溢着粗放、率真之美。在粗犷之中,又灌注着空灵、闲适的文人精神,可谓形神兼备。
郎世宁:中西合璧的马
到了清代,郎世宁成了画马最为权威的画家。这位意大利人,于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来到中国,随即成为宫廷画家,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由于郎世宁带来了西洋绘画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故先后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他是一位艺术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涉、无所不精,成为雍正帝、乾隆帝时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百骏图》长卷为其代表作品。郎氏擅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视法及西画颜料,以显示中西趣味兼容并蓄的画面。如画中马匹、人物、树木、土坡皆应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极富立体感;而如松针、树皮、草叶等的墨线勾勒,石块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国传统手法,即使是马匹及树干上的阴影表现,亦是以中国传统的渲染方法来完成。郎世宁将中国画法巧妙地与西法相融合,突破了明清时期大部分山水、花鸟画作品以水墨为主流的表现方法,而另辟蹊径,创造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绘画新风格,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冲击。他几乎将当时欧洲主要的艺术品种和技法都介绍到了中国,给中国画家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和审美感受。可以说清代宫廷绘画的典型风格,就是在郎世宁所传来的欧洲绘画风格的影响下形成的。
徐悲鸿:融入民族精神的奔马
到了20世纪,画马的艺术家首推徐悲鸿。徐悲鸿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及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他经常在山乡和有马的地方写生,马的速写稿不下千幅。所以他下笔时能做到“全马在胸”,笔墨酣畅。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乎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徐悲鸿最具影响力的画作应该算是《奔马图》,此画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此时,我国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如同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建国后,他的马又变成“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萧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