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艺术家:工笔当道实为中国画的悲哀

2014年01月26日09:13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艺术家:工笔当道实为中国画的悲哀

  日前,有评论家指出:在全国性美术展览或大赛中,获得金奖的国画往往是工笔作品;而在近年来火热的艺术品市场中,当代工笔画也受到大家的追捧,往往能卖出较高的价格。那么,工笔画当今大行其道是实至名归,还是当代中国画之不幸?且听业界专家的说法。

  正方

  艺术评论家 朱其——

  职业艺术家

  重点不该画工笔

  工笔在国画系统中,地位向来是比较低的,现在之所以吃香,主要在于整个社会的艺术素养太低,大多数人一看到工笔画画得很细腻、很像,就以为挺了不起。这跟人们热衷写实油画是一个道理;另一方面,这两年也有资金在炒作工笔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今天的写意作品整体质量不高,多数只达到基本功水平,也是原因之一。

  大写意的门槛虽低,但从专业角度讲是最难的,像八大山人、徐渭的作品,没有艺术规则可循,要达到他们的高度,非常难。就像流行音乐,入门很容易,但真正能唱到动人心弦的极少。而工笔画只是异曲同工的技术活,要达到真正的艺术境界,几乎不可能。就像素描一样,只是一种技术,最高段位不过就是把物体画得准确,跟艺术性无关。

  现在,也有画家在工笔创作中采用一些西画的方法,将素描、水彩融入其中,讲究立体透视和写实效果,并美其名曰“新工笔”,在我看来,这只能叫“伪工笔”。这种画法其实在民国年间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是整个社会对工笔的历史、语言模式和风格的发展历程不太了解,才会觉得新鲜。而从作品的艺术效果看,有的作品像20世纪初的日本画,装饰性比较强;有的作品像超现实主义图像概念,跟西方的现代艺术又相混杂,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创新。

  尤其是在当代,技术在艺术中的作用已越来越不重要,工笔画还这么走俏,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艺术在今天应该是一种非常开放的语言形式,传统的技术练得太好,反而会束缚一个艺术家的思想。人的一生,精力是有限的,在技术上花的时间太多,在思想、精神追求上的时间自然就少了。作为艺术爱好者,当然可以练工笔,就像有人仍然热爱唱昆曲一样,但作为职业艺术家,重点就不该在于此了。能更受欢迎,如此而已。

  正方

  国画家 庄小尖——

  多数工笔画停留在制作层面

  为什么现在工笔画这么流行?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美术大展特别看重大制作,画面要大,工期要长,一张画磨上几个月,才叫下了工夫;二是工笔比较容易画,画家的学问素养再低,借助现代摄影技术也能够把形做足。但就中国传统而言,艺术最紧要的是耐人寻味,一张画画三个月就耐看吗?未必!

  我们看多几张国家级大展的作品,常常会觉得很累,为何?就是每张画作都很大,罗列了很多人物或场景,虽然确实下了工夫,但缺乏一种真性情的流露,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所谓的“新工笔”作品,也不过是借用外来的色彩关系对比,在画面构成上下了点力气,革新的仍然是表面的东西,跟“道”无关。艺术的玄妙之处在于:有本事的画家,能够从很丰富、很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的符号,而那些有阅读能力的观众,从中又能感知到无限的丰富性。就说八大山人吧,两根线拉出来,就能让后人看上几百年、上千年,百看不厌,这样的东西才有永恒性和穿透力。初看很养眼、细看只是白开水的作品,就没什么劲了。

  当然,我也不否认有个别工笔画家做得还不错,不仅画得像,而且有高古气息,有的还能直追宋人。这样的作品不会一览无遗,而是有氤氤氲氲、说不清道不明的意绪萦绕其中。可惜,如此佳作并不多。

  而写意画是可以“载道”的。像八大山人、齐白石、陈老莲,他们有学问、有胸襟、有气度,也有足够的人生阅历,有瞬间挥洒的冲动和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他们的写意作品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如果没有他们这样的修养、功底,写意画一露笔就露馅——拉一根线出来,没有看头,形又不具备,那还剩什么呢?齐白石的弟子们都在拼命向老师学习,但他们少了齐白石的学养,只是看到那几笔,画下那几笔,也就形神俱失了。所以,现在敢画写意的人很少,全国美展难得见几张写意作品,即便有,能达到起码的写意精神、线条质量较高的,也是少之又少;美术学院学生的毕业创作中,也几乎看不到一张写意之作,很多学生连签名都写不好,还怎么画写意呢?

  可以说,写意画今天已走到了黄昏,人们又只看重画面上的工夫,工笔画被热捧,也就在所难免了。这其实很值得人们深思。

  文艺理论家

  陈传席——

  艺术精髓是写意

  当前,全国性的美术大展,通常考察的是画家有没有严肃认真地创作,有没有在画面上下真功夫,并不怎么注重画家的功力。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工笔画本身也是一个很优秀的画种,画家下了多少工夫又很容易看出来,不会有欺世盗名之嫌,所以比较容易得到评委的青睐。而写意画会给人草率的感觉,现在也难得见到有力度的作品,因此比较难获奖。

  行内人都知道,画好大写意,不但要下功夫,还要有文化。功力是技术的深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问,否则很难出彩。现在为什么基本见不到黄宾虹、齐白石级别的作品,就是这个道理——多数画家没那个素养和成长土壤。当然,现在的评委,眼光和评判能力有限,即使有这样的画家和作品,恐怕也很难进评委的法眼,在省一级的展览中就被淘汰出局了。

  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的区别在于,西画以目视之美为美,中国画则以感受到的美为美,所以西方人喜欢玫瑰,而中国人爱画梅、兰、竹、菊,看重的是这“四君子”的精神品格,也爱画山石,看重的是其不倚不靠、冷热无动于衷的特性。而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精髓的是写意画。儒家讲“游于艺”,道家讲“逍遥游”,其实,儒、道思想都促进了写意画的发展,画家在笔墨的悠游当中展现个人修养。传统文人画,寥寥几笔,意蕴无穷,这才是中国绘画的精神高地。

  反方

  国画家 苏百钧——

  工笔画符合时代的需求

  所谓“盛世出工笔,乱世出写意”,这是历史的规律。

  盛世,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时间宽裕了,画家才有可能精耕细作地画好工笔,大家也才有心思去欣赏工笔画的细腻之美。另外,现在很多公共场所都装修得金碧辉煌,挂上一幅工笔画,在色彩、风格上通常能够跟环境很好地协调;如果换成一幅大写意的水墨作品,容易显得格格不入——水墨画还是跟青砖大瓦更匹配一些。因此,人们喜欢工笔画,是时代的需求。

  而从画家的角度讲,在美术学院学到的知识、技术,比如素描、色彩等方面的基础,都能运用到工笔画中,得到体现甚至提升;写意画方面,至今还没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将这些基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所以整体的面貌上比较难以突破。

  至于说到很具体的笔墨功夫,写意需要,工笔同样需要,因为没有这样的基本功,就还没入国画之门。如白描作品最能体现画家在笔墨上的锤炼:只用一根线,就将对象的造型、质感、骨架都表现出来。实际上,对今天的国画而言,笔墨只是很简单的一种表现手段,往往是那些不懂行的人在热情高涨地讨论笔墨。

  又有人强调,今天的工笔画看起来比较新,不过是在色彩上借鉴了西画,我以为这样的认识也不准确,所谓的借鉴不过是潜移默化罢了。今天的画家,整体的知识结构、生活体验跟古人已经大不相同,即便用传统的优良艺术手法进行创作,也自然会显示出当代的特质。

  也常常有人纠结于工笔和写意哪种在艺术表现力上更高明,其实这就犹如问西医、中医哪样治病更有效一样,都是很外行的问题。不同的画种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要做到最高水平都大有难度。我们只能具体分析、具体比较,看某一位画家走到了哪一步,做出了什么样的创新,不可一概而论。

  总之,我没有贬低写意的意思,也没有抬高工笔的想法。环境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决定了当下什么样的作品。文、图/记者江粤军

(责编:鲁婧、张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