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从“求声势”到“求实干”:2013年美术印象

本报记者 徐红梅

2014年01月20日08: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图为谢振瓯中国画《锦绣文章——昆仑山》

与往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喧嚣热闹的美术界相比,2013年的美术界相对沉静。在全面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之上,与美术相关的诸多机制建立,创作与研究稳步推进,整体文化自信提升,美术界也不再一味地向外求——求声势、求气派、求影响,而是不断加强向内求的动力——求实干、求惠民、求开拓、求积淀。

常态与尝试

近些年的美术创作日渐多元、史论研究逐步深入,美术事业随着国力的提升、眼界的开阔、经验的积累和市场的繁荣,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此基础上展开的2013年中国美术,虽然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有不少值得回味的亮点,前几年推出的一些举措正在常态化,新尝试也接连不断。

中国美术家协会依旧发挥着重要的学术引领作用。近年来,协会积极倡导写生,多批次组织全国美术家奔赴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天山南北、川陕大地、内蒙古草原等地写生,并推出了少数民族题材系列展览,写生新作与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文献等相辉映,成为美术界回望20世纪美术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成为推动写生以及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研究的重要力量。2013年7月,中国文联与中国美协主办了专门的写生作品展“在时代的‘现场’”,着眼于近一个世纪以来“写生”在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从80余年来的写生作品中遴选出140位艺术家的400余件作品。当代美术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现场”;绘画要具有直面现实、直面生活的鲜活感受力——这是中国美协倡导写生的意义所在,更是绘画与世界万象联系的根本所在,在挪用或借助现成图像成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的工作方式的今天,值得再次思考和警醒。

文化部近几年也在着力打造国家级美术展览体系,中国艺术节中的“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以及首次推出的“中国设计大展”是其中的重要展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中的“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是2013年美术界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综合展览,汇集了近3年来创作的647件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画作品。综合展之外,艺术节还开设了三大主题展以及“相约十艺节美术系列展览”十余项活动。造型艺术与舞台艺术平分秋色,美术成为国家艺术展示、文化惠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设计更与中国社会、百姓生活紧密相连,跨年举办的“首届中国设计大展”旨在呈现这一趋势并建立专业的国家级展示和研究平台。主题展中的700余件作品,覆盖了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和跨界设计几大设计领域。通过人人都能享用的好设计,使中国当代文化对世界文化做出积极贡献——这是“中国设计大展”的主旨,也是设计界应该努力的方向。

美术馆不乏策展新思路,一些学术展颇有深度,其中中国美术馆2013年初推出的“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以及年终推出的“走向西部——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等呈现出对美术史的深入挖掘。院校也不乏饶有新意的探索。恰逢85周年校庆,中国美术学院在2013年以展览的形式与历史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谈——“八五·85”校庆主题展以85位校友为个案,通过85部短片、85个展位生动呈现出数代美院人在1985年这一时间节点中的艺术实践和经历。

除此之外,文化部组织的第二届“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无疑是2013年全国各地观众得以享用的最大的美展拼盘——30家美术馆、3000余件作品、展览时间均持续1个月以上、首次展出作品总量占比近60%……展出季对于全国各级美术馆专业化建设方面的引导作用已然凸显:作为县市级美术馆的常熟美术馆举办的“图画先行——庞薰琹图案艺术精品展”,策划、展陈、公教、出版等方面均让业界为之眼前一亮,还有一些地方馆和学院馆独树一帜的策划,都对国家级大馆提出了挑战。“以藏带展、以展带藏”的展出季效应初步实现。

“走出去、引进来”如今在对外美术交流中已成常态。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差异常常让传播的效果打折扣。“走出去”的展览如何少打折扣?“引进来”的国外展览如何深入解读?是对外美术交流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2013年是中国美协两大对外品牌项目“中国美术世界行”及“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实施五周年。为回顾与总结而举办的“中国美术家眼中的世界”美术作品展中,参展作品以极富中国韵味的语言形式摹写了五大洲的独特景致,兼具审美融会及文化外交双重功能。2009年立项的海外研修工程,迄今共资助了5批近50位中青年美术家赴外研修,这种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的方式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在2013年“引进来”的项目中,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国外博物馆的交流展格外引人注目:“地中海文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文物精品”中的280件(套)珍贵藏品,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地中海地区的文明历史;“鲁本斯、凡·戴克与佛兰德斯画派——列支敦士登王室珍藏展”精选的100余件油画、版画与挂毯,展现了16、17世纪尼德兰南部地区绘画发展的历程。中国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历史和艺术在世界美术长廊中的交相辉映。

动力与压力

2013年,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到群众,从学校到家庭,美术赢得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这是美术发展的时代机遇,也对美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去年4月,文化部首次主持召开全国美术工作会议,从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回顾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工作的经验成果,分析了目前美术创作、研究、市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美术工作提出了要求——各地文化主管部门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升美术管理水平,加强对各地美术资源的统筹协调,推动中国美术“走出去”,进一步解放和激发美术生产力和创造力,探索符合中国美术发展实际、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术发展道路。

去年11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中宣部领导充分肯定了过去5年中国美协所取得的成绩,也提出了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高水平的艺术追求、美术家要秉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要求。美协工作报告在对未来的展望中,也体现出一种文化自信、对传统的尊重、对新事物的包容,在青年艺术家培养、团结自由职业者、完善国际交流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新一届领导班子尘埃落定,下一个5年如何开创美术事业的新局面?在这个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的时代,已砥砺前行近65个年头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如何续写辉煌?值得期待。

历史是财富。为了艺术地再现中华文明史,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于2011年启动了“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3年9月,草图观摩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以征询广大观众的意见。167幅草图经过作者反复锤炼、推敲之后的立意构思,大多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正式创作中有多少作品能够以高超的艺术水准充分表现历史的厚重,同样让人期待。

历史有时也是包袱。中国画传统最为丰厚,对于创作者来说,包袱也最为沉重。近些年,一批经过学院教育的青年画家谋求突破已有的工笔画样式和风格,工笔画从而呈现出一种属于年轻人的锐气。2013年12月,“工·在当代——2013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出,以146位艺术家创作的近400件作品,展示了在工笔画领域有所创新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代表作或新作,让观众看到了工笔画的发展变化以及在造型、观念等方面的新探索。

由此想到,无论新的组织策划模式如何源源不断地展开,艺术最终还是要靠作品说话。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反思,现如今对美术创作的推进组织形式是否太过工程化?美术界是否有太多鱼目混珠的协会、学会?正式的协会、学会中的主席团、理事会是否太过臃肿?中国每年举办有许许多多、轰轰烈烈的大展览,收获的是许许多多的大作品、大画册,唯独同等品质的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创造稀缺。这个性不仅是语言的,更是思想和追求的。由此联想到近期凌君武、忻东旺两位优秀中年艺术家的早逝,令美术界扼腕痛惜。人们痛惜的不仅是他们早逝的生命,更因他们具有文化内蕴和时代担当的艺术创作戛然而止。以小观大,当代中国美术创作要想留下这一时代闪光的足迹,并流芳后世,也只能靠有高度、有深度的艺术佳作,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责编:鲁婧、赫英海)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