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史家胡同博物馆:北京胡同里的博物馆

2013年11月05日10: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北京胡同里的博物馆

史家胡同11号院模型与实景

  史家胡同11号院模型与实景

  北京东城区的史家胡同是一条有名的胡同,史家小学、人民艺术剧院宿舍、诸多名人故居都散落在这条长约500米的胡同里。史家胡同24号院曾是现代作家凌淑华的故居,10月18日,北京第一家建在胡同里的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在这里正式开馆。

  博物馆由老舍之子舒乙题写馆名,占地一千多平米,为两进院落。经过两年多“修旧如旧”的修缮,现有8个展厅,用实物、图片、微缩模型等展示了史家胡同的变迁和院落旧主凌淑华生平等内容。

  进门墙上的砖雕是从临近胡同收来的老物件,地上散落的汉白玉井圈据说是以前王公贵族才能用的,一个根据1957年测绘图和1959年航拍图制作的史家胡同沙盘,精致地还原了整条胡同的历史风貌。在一个“胡同声音”的多媒体房间,观众还能听到胡同里失传已久的各种声音,虎撑(行走江湖的郎中手中的串铃)、震惊闺(由5片铁板组成,磨刀剪的响器)、马铃、驼铃……

  博物馆现由朝阳门街道办事处管理具体事务,办事处副主任李哲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博物馆中展品的来源有文物局提供的、胡同拆迁时收集的、居民捐献的,“这附近收破烂儿的都是我们的‘眼线’,他们看到有价值的旧物就向我们汇报”。

  凌淑华故居一度是一家幼儿园,现在墙上依然残留着墙面涂鸦的油漆痕迹。为了恢复原貌,博物馆用的砖和瓦都是从各处搜罗来的老砖老瓦。“前院8000多块砖都是老砖,以前成堆成堆地堆在路边,如果我们不抢过来,就被当成建筑垃圾运走填坑了。”李哲说,“你看这墙的砌法也是老工艺,严丝合缝。真正的老墙就该是这样的,现在很少见了,一是工艺很难传承,二是费钱,比普通的墙贵一倍。”

  除了老北京的砖雕、石雕等民俗旧物,博物馆还用社区居民捐献的旧生活用品营造了两个穿越时空的胡同人家。“五六十年代的记忆”展厅用砖铺地、刷大白墙,木桌上摆着锡茶壶、搪瓷杯,墙上贴着毛主席像,矮柜上的半导体收音机、人力缝纫机在当时都是了不得的“大件儿”;“七八十年代的记忆”展厅有了组合柜、黑白电视机、单开门冰箱,那时有一句流行语“组合家具沙发床,黑白电视放中央。三间砖房水泥地,租辆卡车接新娘”。

  在胡同长大的王女士出生于1962年,虽然早已不住在胡同,但“胡同情结”一直挥之不去,这次约了发小,骑着自行车专程过来参观博物馆。她回忆说:“你看这雪花冰箱、单桶洗衣机……那会儿谁家要有这么一套组合柜,羡慕死了;谁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全院儿都得上他家去。那时候买夏普、东芝的电器,得用‘出国人员服务券’,要上安定门外的出国人员服务部提货去。哎哟,都是奢侈品!”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学生张屹然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道:“在史家胡同34号院生活了13年,曾在史家幼儿园上小班、史家小学上小学、北京二中上初中,目睹史家胡同的点滴变化。我们胡同居民希望多元的文化,但更希望继续过平静的生活,史家胡同不愿成为第二个南锣鼓巷。”

  博物馆隔壁现在依然住着胡同里的老住户,他们三两倚着院门聊天,收音机里放的相声、评书,老远就能听见,胡同生活一如既往。史家胡同隔壁是世界名车商店云集的金宝街,胡同里的平房也因顶着“史家小学学区房”的光环而售价高达十几万元一平米。李哲说,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段建一个完全公益性质的博物馆,实属不易。不过有时候,博物馆里的美好记忆和现实还是有那么一点儿差距。

  博物馆中有一件展品是史家胡同11号院的微缩模型。记者走访了实地,发现如果不是因为门牌号,很难将实物与模型对照起来。已经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的胡大姐正在晾晒被子,她指着一个红砖烟囱说:“这儿以前是一个月亮门。”又指着一间小房子说:“这是后来搭的。”胡大姐介绍,11号院的两层小洋楼曾是日军的俱乐部,后来成了海军的宿舍,现在是一个杂院,有4户人家,“这楼太破了,没厕所,水压不够上不去水,我早盼着住楼房了”。

  据媒体报道,其实早在2007年,北京丰台区卢沟桥附近就有一家民办的“胡同张北京民间艺术馆”。开馆之初也是媒体热议、宾客纷至,不过如今门庭冷落,为了节省开支只留下了一名员工。史家胡同博物馆现在每天都有近200人前来参观,有怀旧的老北京、看新鲜的游客、摄影爱好者……李哲介绍,为了让博物馆“活”起来,将来还会在这定期举办讲座等活动。然而,李哲最大的愿望是“让博物馆空了”:“我不想把博物馆塞得满满当当,倒希望好东西能够重新回到胡同。如果以后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这些东西,太可悲了。整条胡同才是一个活的博物馆。”

  史家胡同和附近一些胡同的居民现在自己成立了一个小组,管理胡同内的交通问题,如今汽车都是靠一边停放,胡同虽窄却也井然有序。李哲说:“希望这种居民自治的意识将来能扩展到对整个胡同文化的保护,毕竟他们才是胡同的主人。”(蒋肖斌)

(责编:张卉、鲁婧)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