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见某都市报一条新闻《“甄嬛”住所2015年对外开放》 ,抱着“不明觉厉”的心态细看内容,才知是故宫慈宁宫、寿康宫、延禧宫将对游客开放的消息,通篇报道频现“甄嬛、安陵容小主居所”云云。明星为产品做广告代言已不是新鲜事,但热播电视剧中人物替故宫揽客却是头一回见,一则正儿八经的文化新闻,竟嗅出几分商业宣传的味道,媚俗之态令笔者颇感不适。
笔者想起《还珠格格》热播时,“漱芳斋”曾一度引人关注。故宫里有没有这个地方,里面住着什么人,很多观众都曾怀着这样的好奇游览故宫。有媒体寻访故宫,澄清了“漱芳斋”的历史身份,并写出《漱芳斋里无格格》的报道,原来这里曾是乾隆皇帝看戏的“皇家剧场” 。同为剧中故宫和真实故宫的互文对照,时隔几年,面对历史的态度,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一则寻根问底,由虚构抵达真实;另一则沉浸在虚构之中不能自拔。两者都借了“格格” 、“小主”的“东风”得读者瞩目,但在新闻真实性原则面前,在文化历史情怀的打量中,其境界与诉求却高下有别。
有大众文化研究者论及,大众文化商品常常以文化历史元素来装点自己的门面,以获得某种品位,《还珠格格》 《甄嬛传》等清宫言情文学影视作品便可作如是观。它们用故宫中真实存在的宫殿名,来命名作品中虚构人物的起居之所,给人以人物确乎存在过的真实感,和事件确乎发生过的历史感。毋庸讳言,在流行文化中锻造的历史符号,远比厚重的历史本身更易进入大众视野,但是,给予过大众文化商品“深度”与“厚度”的文化历史,因一件商品火了,就以曾为其装点过门面来自我标榜,这样的心态恐怕是有问题的。
这也许是媒体的宣传策略,远非故宫本意,但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审美文化被流行文化、大众文化裹挟的现象并不鲜见。湖北襄阳打算设立的郭靖黄蓉雕像,浙江小百花创演的越剧版《步步惊心》等,都在此列。这种裹挟,有时会以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为名。然而,不可忽略的是,传统文化装点过的大众文化商品一旦盛行于世,非但不能反哺于传统,还会令原本深邃的走向浅薄,原本复杂的趋于简单,在传统与流行的市场博弈中,这一过程很难逆转。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不同质的文化本应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和生存法则,如今,市场的单一游戏规则正在把它们全面抹平,像本文开头所述那样,把传统文化扮成流行的样子,引来了关注,却违背了初衷。大众文化商品好像成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传统文化则变身流行元素供给大众消费。在这种看似竞合双赢的现实下,对于传统文化相关行业的从业者,笔者深知“坚守”二字的不易。但有一点应该达成共识,多元文化之所以成其为“多元” ,是缘于其中的“每一元”都具有独立性、独特性,传统文化成为他者的附庸,或变得不伦不类,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楚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