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泥土融为一体的木质马车
本报讯6月8日,在我市举行的第八个文化遗产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室内考古开放日活动”中,60位市民走进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室内考古发掘工作现场,与2300年前的战国晚期墓葬面对面。泥土中依稀可见的红色漆物、棺木中因氧化发黑的银器,以及一具具有待考证身份的遗骸,让市民零距离了解文物从墓葬出土到室内考古发掘所经历的全过程。
在本次活动中与市民见面的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墓葬群出土的部分正处在考古发掘阶段的马车和棺木,尚未与泥土分离,为战国晚期西戎的贵族墓葬。据介绍,为确保将这些挖掘出的器物“毫发不损”地挖掘出并运送到兰州,先用石膏将出土器物连同墓葬中的泥土整体包裹起来,再用槽钢托底,整体吊运。抵达兰州的考古研究所后,再将石膏去除,并进行保湿等处理,使出土器物与原墓葬中的环境相似,以便进一步进行考古发掘和修复。以与市民见面的马车为例,连同一起运输的泥土竟重达约13吨。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2006年以来对马家塬墓地进行长期发掘,经考古勘探已发现60余座墓葬和祭祀坑。2010年起,开始对马家塬出土的金属文物及现场提取棺木进行实验室保护修复与研究。经过科学的保护与修复后,真实地还原文物的本来面貌,从根本上解决了文物的保存问题并达到陈展要求,从而使这些珍贵文物得以有效利用,使这些金属文物的制作工艺、装饰工艺等信息得到全面的揭示和保护。
在现场参观活动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举行了关于马家塬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的汇报讲座。当天的开放活动受到了市民好评。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物馆专业的学生孙志超说,他是全班十多个报名的同学中被选中的两人之一,感到很幸运。能够亲临考古发掘现场,这是在书本和课堂上不可能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