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激活记忆与创造力--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滚动新闻

博物馆:激活记忆与创造力

访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宋新潮

记者 徐红梅

2013年05月20日08: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图为2013年国际博物馆日海报。

1983年7月,中国博物馆代表团一行五人出现在国际博物馆协会在伦敦举行的第十三届大会上,吸引了全世界博物馆人的目光。它标志着中国博物馆界在时隔近40年后,恢复了与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行业组织之间的联系,重新走上世界博物馆的重要舞台。

在2013年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回顾中国加入国际博协30年来所走过的历程,一方面可以看到,与国际博协的合作,为中国博物馆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国际化平台;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中国博物馆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博物馆领域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更有意义的是,30年记忆的点滴,是中国博物馆今日国际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动力之源。这也暗合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记忆+创造力)= 社会变革”。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宋新潮,以回溯这条中国博物馆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不仅仅是文物的避难所

记者:中国博物馆学会(2010年8月更名为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于1935年,要早于1946年成立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加入国际博协之后的30年间,面向世界的中国博物馆发展之路与此前有哪些不同?国际博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宋新潮:1946年11月,来自14个国家的博物馆、博物馆协会和5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在法国建立国际博物馆协会时,中国代表未能亲临会议,但致函大会,正式声明支持建立国际博协,可以说中国是国际博协成立时的发起国之一。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国际博协与中国博物馆界真正的合作却是在38年之后,即1983年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建立,并与中国博物馆学会合署办公。这30年,中国博协与国际博协的频频接触、中国博物馆的快速发展,都得益于改革开放。正是改革开放,让我们认识到了国际博物馆界的发展与变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博物馆主要受苏联博物馆模式的影响。在此模式指导下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进一步深刻影响了全国博物馆的建构。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上海博物馆新馆成立前,对展品陈列做了大胆调整,按照青铜器、玉器、瓷器、书画等专业门类,朝着艺术博物馆的方向发展,打破了过去的概念。这是当时的一个很大的变化。

原来我们总想用文物说明历史,毫无疑问这是对的,但很多文物不可能直接说明历史,过多地注重历史方面的价值,可能还会忽视文物在艺术、科学方面的价值。艺术博物馆的陈列已经不单纯是社会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了,更能清晰呈现艺术发展的脉络。另外,各地区的博物馆,不再仅着眼于反映全国的历史,而是更加注重根据各个地区的历史进行构建,这也是我国博物馆从题材形式的角度发生的一个显著变化。

几十年来,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定义几次修改,不断发展。几乎每一次国际博协的大会,都会有一个议题,讨论博物馆的定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博物馆人也在思考,博物馆究竟是什么?设立博物馆的目的是什么?后来我们认识到,除了文物和藏品的保护,还忽视了一点,即博物馆在社会教育、社会服务方面的职能和责任。在欧洲,博物馆的一切工作,从收藏、保护、展示到研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社会教育。21世纪以后,中国博物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30年中,我国的博物馆从第一个十年更多地重视文物和藏品的保护,到第二个十年更多地重视博物馆的运营管理,发展到了近十年对博物馆宗旨的更多关注,三个阶段,三方面的工作各有侧重,贯穿始终,不断深化。国际博协这个世界性的平台,带给中国博物馆以理念上的提升。

记者:就当下而言,您认为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有没有一个整体的目标?世界博物馆界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中国博物馆的快速发展,又将带给世界什么?

宋新潮:中国的博物馆,一个长远的目标是如何完善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包括博物馆在两个重要领域的作用: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博物馆如何对社会经济有所贡献?这联系着另一个问题。欧洲博物馆所注重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指文物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能够启发人们艺术灵感的价值因素。欧洲博物馆还把艺术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要培养有道德、有修养、能够欣赏艺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方面要对工业设计有所贡献。2013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也是在引导人们思考这方面的问题:记忆,是对过去的继承和保存;创造力,是指我们今天如何从文化遗产中,找到能够有所创造的启发性灵感。从这个角度来讲,博物馆所推动的实际上是社会的变革。

在世界博物馆界,还呈现一些新的趋势。比如,美国正在建设非洲裔历史文化国家博物馆,以将非洲裔的民族更好地融入美国大家庭。这提倡的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是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还有一些思潮影响持续至今,比如新博物馆运动。社区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等新型博物馆今天依旧在发展。实际上,这是对博物馆与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关系的一种强调。

新博物馆运动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中国博物馆人熟知的“三贴近”。我们由此确立的目标有两个: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的发展。这绝不是在唱高调。这些年,国家文物局、中国博协在和国际博协、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的接触中,一方面致力于把国外的理念跟中国的现实相结合,同时也把中国的理念通过国际博协的形式,传达到全世界。具体到工作上,比如在国家文物局的推动下,中国国际博协培训中心将于7月1日在故宫博物院挂牌成立,作为国际博协唯一设在巴黎总部之外的研究培训机构,必将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博物馆从业者的能力建设提供一个全新的、国际化、专业化的平台。此外,中国牵头组织的《亚洲地区博物馆专业化发展和社会需求调查》以及中国博协与国际博协的一系列合作成果,也将在8月于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国际博协第二十三届大会上面世。

分灶吃饭,热情更高

记者:协调博物馆文物保护的传统使命与其创新发展的关系,是博物馆正在尝试的改革。有人认为,收藏仍应是博物馆的根本核心所在,由此才能产生知识、竞争力和价值,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宋新潮:博物馆收藏的是过去,立足和关注的是当下,面向的是未来。国际博协每年会确定一个和当年整个社会所关注的问题相关联的主题。国际博协还下设有31个和博物馆的发展实际结合紧密的专业委员会。每一个会员都要落实到专业委员会中。所有的人都不会被置于空谈的状态。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委员会一样,都可以向国际博协提出自己的建议,包括年会的主题等。因此,专业委员会在国际博协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0年,来自全球的近3600名博物馆界专业人士,代表12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国际博协第二十二届大会。中国有1000多人参加了会议工作,国际博协将近30个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博物馆界产生了工作上的对接。这次面对面、全方位的接触,对中国博物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会召开前,中国博协鼓励国内的博物馆加入国际博协的专业委员会。同时,为了做好工作上的对接,中国博协也成立了25个专业委员会。这几年,在中国博协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年会上,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国外代表来参加;在国际博协召开的会议上,也都有中国会员单位的参与。不少中国代表还担任了国际博协专业委员会的主席、理事等职务。大家“分灶吃饭”,更有针对性,联系更加实际,工作热情也很高。国际博协,包括亚太博协,在各个专业领域、在协会的组织者中,都有了中国的声音,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

服务专业化,目标社会化

记者:可不可以说,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也是在探讨博物馆学两条各有侧重的发展路线:一条是以博物馆功能为基础的专业化路线,另一条是以博物馆职能为基础的社会化路线,以求在两者的整合下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

宋新潮:传统路线和社会路线,就是专业化和非专业化的问题。现在中国的博物馆大多数都是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更准确地说,就是博物馆的服务一定要更专业化,但博物馆的目标要社会化。以博物馆举办的临时性展览为例。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主要在国外举办中国文物展,之后,推出的更多的是带有商业色彩的展览,现在,更多的是博物馆之间的双向交流展。如今中国每年出国的展览大概有80多个,引进的展览大概有50多个,在过去这是不可想象的。临时性展览提供给大家更多选择。在这一点上,我们还做得不够。博物馆所有社会化的服务,乃至大量开发的文化产品,都有一个目标——把博物馆文化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传达给它的受众,让观众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这和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宗旨是一致的。

记者:免费开放后,不少人反映部分观众素质差、服务人员职业素养也差,您怎么看待这种现状?此外,量化博物馆的工作和“产出”,单纯地关注数量,比如观众数量,是否会导致博物馆价值及其工作质量的降低?

宋新潮:免费开放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中国博物馆的利用率并不高。多年前,许多文化设施都闲着,怎么发挥它的作用?免费开放是一种很好的思路。我们的省级博物馆,在免费开放之前,大概每年有二三十万人的参观量,现在到了每年120万人到150万人之间了。当然,博物馆作用的发挥,绝不仅仅是一个观众数量的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观众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免费开放的过程中,最初确实有一些观众穿着拖鞋进入场馆等不文明的行为,博物馆工作人员会做一些提醒、提供一些服务,相信这些情况慢慢都会有所改善。因此,观众的素质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关键是要提高博物馆人员的专业素质,即要提高专业化的服务水平。为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技能,包括职业道德,中国博协每年都在针对一线工作人员组织相关培训;另一方面,免费开放之后,国家文物局启动了另一个程序,即对博物馆的资质每年进行运行评估。虽然是针对一级博物馆的评估,但对所有类型、所有级别的博物馆都具有指导性意义,并起到了对博物馆的监督和完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博物馆没有因为免费开放,而减免了服务质量,或者说,服务同样在获得加强,因为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服务水平的高低和教育功能的发挥情况。

今天,我们提出博物馆的体制和机制要调整,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社会化参予的程度。比如现在逐渐推行的理事会制度,就是想通过理事会给社会提供参与博物馆工作的渠道;在省、地市一级的博物馆,推行总馆长制度,目的是对地区的资源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调整,同时降低运行成本。一个博物馆办的好坏,谁说了算?好坏怎么判断?我们将博物馆评估的数据向社会发布,包括总分和单项上的排名,目的就是推动社会参与和社会监督。这些都会对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进步产生一些变革性的影响。

(责编:鲁婧、赫英海)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