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本土化”与“国际化”--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滚动新闻

谈“本土化”与“国际化”

2013年05月14日08:40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最近发生了三件值得关注的事情:一件是国际机构发布的两份关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数据报告所引起的争论;另一件是国家文物局颁布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第二批)》,对2001年颁发的标准进行了补充,引起广泛争论;第三件是佳士得宣布成为首家在中国获得拍卖执照的国际艺术品拍卖公司。通过这三件事可以看到,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如何面对世界艺术品市场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实际隐含着“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分野。在探讨“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问题时,当下可能更多地在考虑中国艺术品市场如何“国际化”,但在国际化过程中如何审视自己、认知自己,仍是发展中的新问题。“本土化”与“国际化”问题的背后是文化立场取向与权力的结构关系,而恰恰是这种关系,会形成艺术品市场理论与实践上的话语掌控、资源支配的差异化格局。从艺术品市场研究与实践的角度来看,在世界艺术品市场发达的国家,“本土化”实践与探讨其实就是“国际化”的实践与探讨,这是由认知强势所带来的话语建构的强势格局所决定的。所以,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走向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发达国家对于市场实践与学术惯性的强势引导。

  还应引起注意的是“伪本土化”与“伪国际化”。所谓“伪本土化”,即夸大中国艺术品市场这一系统对象的本土性特质与特殊性,过分强调市场共性规律与西方艺术品市场理论,并以此拒绝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国际化”道路。而“伪国际化”,主要是指一味地强调西方艺术品市场实践及理论的普适性及案例示范意义。“伪国际化”有两种表现最为突出:一是生搬硬套西方的艺术品市场理论,不求甚解乱用名词、不顾条件乱用模式;二是超越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基本情况与阶段,盲目追踪和照搬西方艺术品市场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虽然最为缺乏的是“国际化”,但危害最深的却是“伪国际化”。

  中国艺术品市场本土化的本质是什么?笔者认为,最为核心的是使外来的艺术品市场理论和实践中的合理成分与本土的艺术品市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不断推动对本土艺术品市场内在规律的认识。未来10年至20年,可能是中国收藏国际艺术品的黄金时期,这将有助于提高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国际地位。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艺术品市场迫切需要寻找理性规则的落脚点。

  当下,我们应站在全球化视野下,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广泛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共识,利用市场机制整合全球性资源,架构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市场规律、体系及发展模式,探寻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路径,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注入灵魂。这一过程也可看作是艺术品市场国际化中的本土化过程。为此,我们更应做好世界艺术品市场与中国本土艺术品市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有效结合,而不是简单粗糙地嫁接与移植。(西 沐)

(责编:赫英海、鲁婧)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