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大云寺遗址发现北朝隋唐佛像窖藏【2】--书画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收藏

甘肃大云寺遗址发现北朝隋唐佛像窖藏【2】

2013年01月31日09:18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大云寺地宫和14枚佛祖骨舍利48年前被发现,成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1964年10月,泾川县村民在翻地时发现了大云寺地宫。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地宫的过程中,又发现了盛放舍利的石函、鎏金铜匣、银椁、金棺、琉璃瓶五重套函,琉璃瓶内盛装14枚来自印度的佛祖骨舍利,并在隋代石函四周题刻铭文。据史料记载,泾川的舍利是公元601年从印度引进后,隋文帝下令建塔供养的。公元694年,武则天敕令各州建大云寺珍藏《大云经》,泾州改建大兴国寺为大云寺。专家认为,泾川大云寺塔基地宫和舍利石函中的金银棺椁,最早将中原传统的棺椁葬制纳入佛教,改变了印度用罂坛盛放舍利的方式,开创了用棺椁瘗葬舍利的先河,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葬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这次发掘是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为了给14颗佛祖舍利安家,甘肃省筹资8000万元,在大云寺原址修建了大云寺博物馆一期工程,2009年1月14日本报曾刊发《大云寺博物馆一期工程竣工甘肃为14颗佛祖舍利安家》报道,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当时考古发现情况。

大云寺周边再现一处数十尊佛像窖藏和2处地宫,最大佛像为真金贴面头像

此次重大发现的时间是2012年12月31日。当日,泾川县城关镇在修建道路时,在大云寺地宫东侧发现一处数十尊佛像窖藏,当即停止施工,报告县委县政府及县文物主管部门,并逐级向平凉市委市政府和省市文物部门汇报。有关领导和专业人员先后赶赴现场实地查看,并对现场保护作了具体安排,确保文物安全。

从发现现场和初步挖掘清理情况看,窖藏内造像自上而下呈层级型,总体呈南北向,窖坑边沿及土色向四方延伸,容积尚不清楚。窖藏内有石质立佛、坐佛、佛龛、佛座、菩萨、罗汉、释迦多宝说法造像碑、石莲花、经幢局部;以及陶法器、碑刻、佛身,有砖雕、简瓦、瓷片、砖瓦、高约30厘米的金冠菩萨头像等,最大的佛像为真金贴面头像,高1.65米,最小的头像直径不足5厘米。造像质地有砂质岩、灰陶、青石灰、陶质泥塑等,部分佛像的衣褶和菩萨冠饰贴金,大多数有彩绘,雕刻刀法精细,造型精美,生动传神。

2013年1月11日,在对窖藏佛像周围现场进行场地清理时,又发现1.6米高的佛像露头,疑为另一处佛像窖藏。在佛像窖藏东面、北面3至5米处共发现地宫2处,其中东面地宫一处33.3×33.3厘米的砖刻铭显示:“大宋大中祥符六年”、“泾川龙兴寺”、“诸佛舍利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等记载,同时出土的还有陶棺、琉璃瓶,陶棺内有疑似木棺等。目前省文物局专家正在清理挖掘,窖藏北穹隆顶地宫尚待清理。

佛像造像以北朝隋唐特征最明显,地宫砖刻显示1013年大云寺尚在

据专家和省、市、县专业人员初步推断,这些佛像的造像时代前后衔接,跨越北魏、隋代、唐代到宋代多个朝代,其中以北朝、隋唐特征最为明显。甘肃省文物局专家认为,此次出土文物包含了石刻造像的所有类型,属于重大考古发现;同时从新发现的地宫陶棺和砖刻铭记载判断,“大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时,大云寺还存在,名“龙兴寺”,陶棺中有佛舍利、佛牙佛骨。

(责任编辑:孙石磊、赫英海)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