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明代王陵身陷“围城”--书画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收藏

西安明代王陵身陷“围城”

2013年01月31日08: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1月30日,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三府井村东北第十代明秦藩王朱怀埢墓的神道,已被周围渣土堆、建筑垃圾、待拆迁的村民建筑包围。

北京,有明十三陵;西安,也有“明十三陵”。前者,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后者,是分布于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鸿固原等地约45平方公里的明秦藩王墓群,其中藩王墓13座。

作为2006年核定的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的明秦王墓却早已难觅昔日气势恢宏的场景。特别是位于长安区三府井村东北的第十代明秦藩王朱怀埢墓,杂草丛生的圆丘形封土与神道早已淹没在渣土、建筑垃圾、村民住房、在建高层商品楼的“围城”之中。而就在前几日,当地村民反映,“鲸吞蚕食”着文物保护区的渣土堆不断越界,甚至压埋了神道的石刻。

原本地处古城偏远南郊的明代王陵,不经意间也迈入了城市化的轨道。文保部门,又一次面临着文物保护与城市、居民发展相矛盾的尴尬。

渣土易清理,规定难执行

30日下午,当记者来到三府井村,一台挖掘机和十几名工人正在朱怀埢墓的神道两侧工作,神道东、北边的砖墙正在修砌,墙外则是堆积着5米高的渣土堆。

“经过调查,渣土是西安航天基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修路时堆放的”,长安区文物局文物稽查大队队长杨博在现场告诉记者,日前稽查队已与航天基地管委会、社会事业局等部门召开现场办公会,文物局要求投资公司立即清运渣土并恢复保护性围墙。记者看到,压埋石刻的渣土已被清除,而围墙外一座座小山丘般的渣土堆仍未得到清理。

据了解,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的朱怀埢墓,包括主墓和两座陪葬墓,墓南的神道两侧尚存石翁仲、华表、饮马、虎、龟等石刻11座。根据2003年陕西省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由陕西省文物局会同有关县、区政府依法划定了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了朱怀埢墓主墓封土东西30米、南北27米,神道东西25米、南北230米,以上区域四面外延40米的空间内,为文物保护区保护范围,而建设控制地带则更是从保护范围再四面外延60米。

然而,记者站在神道上环顾四周,只见东侧的渣土堆距离石刻还不到5米,北侧的渣土堆和建筑垃圾更将主墓和神道完全阻断,根本无法看到主墓封土;而神道的西、南两侧十几米处,则是残破的保护性围墙,当地村民尚待拆迁的三四层房屋就紧紧盖在墙外,远未达到文物保护范围的要求。有关规定成为一纸空文,其原因何在?

“这是历史遗留问题”,杨博指着神道西侧2006年时建起的围墙向记者介绍,由于以前相关保护规划和法规不完善,村民建房等人为破坏不断侵蚀着墓葬遗址,“再不盖围墙,有的村民就把石刻都圈到自家的院子里了。”而当地村民也有怨言,一位自小长在三井村的老汉告诉记者,“小时候墓葬周围就是一大片平地,这两年搞建设,天天晚上有村外的人开大车过来倒土、倒垃圾,能把人吵死。”

不能“温饱”,如何文保?

朱怀埢墓的神道上,西北方的一座石翁仲旁,距离约5米处,赫然矗立着一间屋顶已经破漏的砖瓦房,那是以前放置村里变电器的地方。

就是这样一间废弃的瓦房,当地文保部门与航天基地管委会、电力局、街道办事处、村上等多次协调,仍拆不下来,“有人说这是村集体财产,拿几万块钱才肯拆”,当地文物稽查队队员无奈地笑着说。

小瓦房故事的背后,凸显的是基层文保部门的弱势与无力。

据记者了解,早在2006年,长安区文物局就已编制了一套《明秦王墓遗址保护工程项目立项申请书》,对13座藩王墓制定出完整的保护规划和预算,但最后没有了下文。相关人员向记者透露,主要原因还是囊中羞涩,“仅陵寝和石刻保护费用就将近1000万元,特别像第一代明秦藩王朱樉的墓葬,南北长约425米,东西宽约345米,计400亩地的面积,按当时的土地价格计算,保护性征地费就在7000多万元,没钱赔付周围的村民,怎么保护?”

财力不足,人力也紧张。据介绍,目前西安市仅长安区一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丰镐遗址、杜陵、明秦王墓、华严寺等6处,在最近的全国文物普查中,当地仅仅县区一级的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单位就有400多个,而长安区文物稽查队的工作人员只有12名,日常巡查、防盗防破坏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据了解,当地曾有过建设明代历史文化遗址公园的设想,希望调动更多的资源来推动文物的保护与利用。然而,记者站在墓葬遗址上,面对四面的“围城”,现实不由得让人沉重。(记者 姜 峰)

(责任编辑:任文(实习生)、赫英海)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