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绘画资讯

笔墨传灯——林海钟新作展在恭王府开展

2016年10月24日14:35 |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小字号

  林海钟,号卧霞散人、林泉阁主人。现居钱塘西湖之畔,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张国画以笔墨为宗,以书入画传承古意,为今人所用,提倡文人画风,并认为以画悟道是国画的至高境界,曾参加新文人画运动。其作品萧散简淡,极具禅意。赋色之作传承唐宋遗意,代表作有巜墙》现藏大英博物馆,又有其带学生为灵隐寺创作的大型壁画《济公行化图》,之后又带学生为国家博物馆创作句型青绿画作《鉴真东渡图》等。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林海钟把自己对中国美术历代前贤的研究和理解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敞开胸襟,分享古圣贤们的艺术思考,观赏门径。

2016年10月22日--11月5日,“笔墨传灯:林海钟新作展”在北京恭王府开幕并对游客开放。展览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和中国美术学院主办,双桂轩协办。该展览是恭王府艺术系列展的第19期。

  本次展览共展出林海钟66件新作,其中有他特别在恭王府写生的作品和他对宋元先贤大家画艺画道的研究之作。林海钟在北京恭王府办展很重要的原因是慕前贤之高风,表达他对20世纪杰出画家溥心畬的敬意。恭王府原为和珅旧宅,晚清1851年始为恭亲王府邸。中国近现代杰出的画家恭亲王次孙溥儒(溥心畬)就出生并生活在其中萃锦园等处。溥心畬在20世纪20年代一入画坛即被誉为“出手惊人,俨然马夏”,诗书画俱佳,更为可贵的是溥儒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清朝末代皇帝堂弟溥仪是溥儒的堂弟,溥仪为日寇利用去当满洲国皇帝,溥儒独反一众趋之若骛的皇族,撰文《臣篇》怒斥溥仪的卖国变节行径。溥心畬清新俊朗、不失幽默、深得古意的画风与海钟心意相通;甚至溥心畬对母亲至孝侍亲、刺血书经的情怀,也深为海钟垂范。海钟积数年研究之功、经月写生之力,认真准备了这次展览,以敬畏之心展示其学养创作。

  林海钟曾为中国美术学院最年轻的教授,他主张中国画要站在前人千年的历史高度上,要把前人已经取得的历史高度要一一认识清楚、学到手,这样才能是中国画的发展走在正道上,才能传承纯正的中国画。他赞赏潘天寿先生东西绘画拉开距离说,认为中国画是中国国画,西洋画是西洋画,纯粹的过程就是境界的修养、提高,我们对国画的认识是靠实践来体验的。这次展出的作品,反映了我的主张和目前的创作状态。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与海钟有师生之谊。他对海钟有十分中肯的评价:

  海钟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精研,在同辈画家中是独步一时的,被师友们誉为当代少数几位深入古典传统又能带回东西的画家。“我见其高”是海钟对古人精髓理解的自我要求,海钟把自己“入古”的目标定位在中国画的高峰宋代,为得宋画真经,他不仅倾情购置了大量的高仿真印刷品书籍,而且紧盯世界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凡藏有真迹的场馆,只要有展出,他不惜越洋过海都要上门观摩、研究,往往是白天观摩,晚上就手摹心追地体认、背临白天所看的笔法神韵,海钟对于各藏家、拍卖行凡有宋代重要作品的,他都要想方设法前去求观,其敬畏、精诚态度已为业界所传颂。

  冯远特别强调道:海钟对古人“技”和“道”及其与他们时代关系的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使他对“笔墨当随时代”有更深入的认识,才能提出“以传统的高度是可以胜任现代创作需要的”这一高难度的学术命题。近年来,海钟不断身体力行。从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天台国清寺雪霁图》,到十一届全国美展《郑和巡洋》、中华文明美术创作工程《鉴真东渡》等一系列重大题材的创作。再到他多年以来一直雄心勃勃地努力解决的千古难题---西湖山水的描绘。他甚至还用经典的中国画语言描绘巴黎的风情、人物,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海钟以他对中国画的理解和修养,努力揭示出中国画传统深度的现代发展新天地和广阔的可能性。

  近年来,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一直在努力践行推动高雅文化进基层、进社会,特别是如何利用著名古迹旅游景点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使广大游客在参观古迹的同时还能欣赏到精致、高雅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出了“恭王府艺术系列展”,至今已经举办了数十期,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展览向广大有游客见面,该系列展已成为海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责编:董子龙、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