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楫千裡”“漂”進國博 再現大運河2500多年歷史
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的邗溝,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組成,從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經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古代運河。
即將在國家博物館對公眾開放的“舟楫千裡——大運河文化展”10月31日在媒體前揭開神秘面紗:現場170件/套展品,輔以多個數字影像和互動項目,系統展示大運河的開鑿歷史、通航功能、漕運管理、工程技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步入展廳,就仿如行在河上。策展團隊特意在空間上用曲線打造出運河蜿蜒般的造型,並將文物呈現在“河岸”之上,突出展覽主題。
展覽共分為“一河千載通南北”“貨通南北利四方”“千艘並進萬夫牽”“神工當驚世界殊”“因河而興文化盛”五個部分,既有國家博物館藏與大運河文化相關的系列文物,如體現水道畫卷的《明代運河全圖》,表現漕運盛景的《潞河督運圖》,展現河道治理的《高明治水圖》,反映水利技術成就的《河防一覽圖》,記錄媽祖信仰的《天津天后宮過會圖》等難得一見的重要藏品,也有天津博物館藏《漕運圖卷》、通州區博物館藏“軍糧經紀密符扇”和《運河源流圖》、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隋煬帝墓出土鎏金銅鋪首和玉璋等重量級展品。
此次展出的《乾隆南巡圖》第四卷,描繪乾隆皇帝渡過黃河后,當日和次日視察黃河、淮河、運河和洪澤湖四大水系匯合處險要工程的場景。《高明治水圖》則展現了疏浚河道的宏偉場面,勞役者約千余人,正在車水斷流,從河道中挖土筑堤,緊張的勞動。據卷末題識可知,順治六年(1649年),淮安至揚州間的運河決堤,洪水泛濫,釀成大災。朝廷命官員高明加以治理,經過三年的努力,治河終於成功。當地士民為感謝高明治水功勞,特請畫家趙澄繪制此圖。圖中所表現的人物、江河、堤壩、水閘、橋梁、廟宇、房舍、扁舟、飛鳥,各地段作為施工標志的旗杆,從河道向外提土使用的杠杆,排水用的水車,堵塞決口用的搪凌把、木龍、取土用的筐、簸、鍤等,無不惟妙惟肖,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一幅畫滿看不懂符號的扇面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這件名為“軍糧經紀密符扇”的文物反映了清代漕運文化。清代各地漕糧運抵通州后,官府委派雇佣的經紀人驗收。為了防治勒索舞弊等情況發生,制定出密符制度。每一名經紀都有自己的一套密符。此扇使用的方法:每名軍糧經紀在自己驗收、轉運的漕糧袋上,根據驗糧情況,用上好的“福炭”把自己的符形畫在明顯位置。監察官員隨時抽查袋內的漕糧質量,合格則罷,如有不合格的,則對照糧袋上的符形,知道符名,查處真實姓名,然后按照朝廷規定,予以懲處。抽驗漕糧轉運途中的糧袋,是否合乎數量和質量,從根本上堵住了京、通倉虧空漕糧的渠道,也從根源上保障了入倉糧米的質量和數量。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中配以相關的輔助展品和多媒體,如“穿越時空的大運河”數字影像、“大運河文化”系列動漫短片、“中國大運河申遺宣傳片”等,讓文物“活”起來,增強展覽體驗感。
其中,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制作的“穿越時空的大運河”數字影像是一個長25米、高3米的高清巨幕,通過3D影像生動展示大運河上的精彩瞬間,其中動畫人物多達1700余個,大小船隻200余艘,給觀眾穿越時空的代入感。
據悉,展覽將持續近四個月。(應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