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尖扎“五谷畫”藝人似“神筆馬良”:巧把糧食變金沙

“我一直有個繪畫的念頭,但很少動手畫畫,現在學習‘五谷畫’,興趣很濃厚,希望可以成為一名‘五谷畫’藝人。”居住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德吉村的完瑪吉10日對中新網記者說。
當日,完瑪吉參加了十天的2020年尖扎縣級非遺名錄項目“五谷畫”制作傳承保護培訓班在德吉村正式結業,她的培訓作品在展覽中獲得三等獎。
尖扎縣文化館館長扎西才旦介紹,跟完瑪吉一樣的易地扶貧搬遷戶及在校學生、殘疾人等約50人參加培訓,期間,講授“五谷畫”概念及圖案設計藝術、防腐技術、制作及裝裱技能、增亮工藝等內容。
所謂“五谷畫”,即當地民眾以青稞、小麥、油菜籽等,通過巧妙構思,粘貼“繪制”的圖案。
索南本是當地有名的“五谷畫”傳承藝人,並具體承擔本次培訓。
在翻譯幫助下,索南本曾向記者介紹自己來自高原的手藝,二十年前,一次短途運輸途中,自己突然聽不清車裡的人聲,“無論怎麼努力,耳朵裡仍舊模糊不清。神經性耳聾——這像是一道晴空霹靂,將我原本幸福安穩的生活徹底打亂。”
成為殘疾人,找工作受阻,索南本陷入低谷。
可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電視上看到了五谷畫,發現這個叫“五谷畫”的工藝品,跟自己小時候父母做的“吉噶拉姆”一模一樣。
整整7年,在家裡學藝的他,終於摸索成功了“五谷畫”的制作技藝。而《吉祥八寶》《和睦四瑞》兩幅作品,是索南本的第一單生意。“總共賣了6000元,這筆錢對於7年沒賣出一幅畫的我來說,真是個天大的數字。”
挖掘糧食藝術價值,“五谷畫”藝人猶如“神筆馬良”,讓廉價糧食搖身一變,值千金。
尖扎縣副縣長李力科介紹,本次培訓採取集中學習、現場觀摩和交流研討等形式,旨在提高參訓人員尖扎“五谷畫”制作能力和水平,讓大家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找到了差距、提高了水平,從而更好地讓“非遺”元素服務文化旅游發展。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標識,保護優秀文化遺產需要大家的共同關注和參與。”尖扎縣文明辦主任李芝蘭表示,此次培訓班激發了新時代廣大民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營造了全社會關注、挖掘、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記者 張添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