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國美院長高世名:學藝術不要天天想將來作品賣多少錢

2020年09月29日08:32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國美院長高世名:學藝術不要天天想將來作品賣多少錢

見到高世名時,他出任中國美術學院(下稱“國美”)院長剛滿兩個月。雖剛接任不久,但談及國美未來發展,他的思路很清晰、很堅定:一以貫之地走高等藝術教育自主發展之路,以全球視野激蕩鄉土情懷。“學藝術的同學不要天天想著將來作品賣多少錢一尺。藝術家要為普通人工作。”

1928年,教育家蔡元培選址杭州西子湖畔,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國立高等藝術學府——國立藝術院。這是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7月19日,1976年出生的高世名接任許江,正式成為國美第十三任院長。

國美是高世名的母校,也是他畢業后一直工作的地方。從跨媒體學院院長至學院副院長再到院長,這些年在國美,他的身份一直在變,但不變的是就學時就定下的初心。

2000年,某報刊發了一篇名為《全球概念與中國當代藝術的境遇》的文章,作者是許江與高世名。那時,許江是國美副院長,高世名是一名碩士研究生。

在今年7月的畢業典禮上,他代表2001屆畢業生,將這份報紙送給許江。

文章中寫道:全球主義的西方話語正在以新的熱情關注著中國當代藝術,並力圖將它構建為西方可借以反觀自身的一面鏡子、全球化文化拼盤中的一道風味小菜……中國藝術家必須致力於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圖景中建立一種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中國新藝術,而非一個單調的文化他者的標志。中國性是深植在我們心頭的從未失卻的民族之根,它不但是昨天留下的長長投影,更是今天彌漫在我們四周的現實,綿亙在我們腳下的土地﹔甚至,它還是一種未來,一個明天的熱忱的希望,滋養著我們的心靈,激勵著我們去創造。

高世名回憶,正是從那篇文章開始,國美的文化坐標就已經基本確定:“全球—本土”雙輪驅動,這也是該校規劃的高等藝術教育自主發展之路。

何謂全球視野?在高世名的構想中,這是一種“跳出中國看世界”的能力。

這種能力,從國美一系列的動作中,可見端倪:為追趕全球信息技術浪潮,2002年國美創辦新媒體系﹔在專業上,該校探索構建如數字圖形與互動藝術、虛擬感官等和國際接軌的課程﹔在法國巴黎、德國柏林、美國紐約等地,開設國美海外工作室。

“高校不能固步自封。體現在學生身上,就是要有一種全球視野和普世情懷。”高世名很欣慰,在今年的畢業展覽上,有許多學生表達了對於人類普遍性問題的關懷,甚至有學生在作品中探討東歐國家的社會意識。“具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關懷,我覺得這才是一流大學的風范。”

他希望,在這個全球化、逆全球化拉鋸的時代,能建立起一個國際研學網絡。

“全球視野”好比國美為走向國際伸出的觸角,“鄉土情懷”則是其作為中國本土高校的大地深耕。在這一點上,高世名有著自己的思考。

他想構建一個遍布中國的“鄉土學院”網絡,以中國的鄉土社會為大課堂,讓學生可以細致地觀察中國人的生活世界、中國社會進程的微觀脈絡,了解當地社會面臨的真切的現實問題,“先去理解現實為什麼是這個樣子?而非空洞輕浮地對現實指手畫腳。”高世名說。

“學藝術的同學不要天天想著將來作品賣多少錢一尺,也不要隻想著雙年展、博覽會、拍賣行。”他想借此培養深入理解中國社會、深度參與中國進程的藝術人才。他說,藝術家創作不能只是為了藝術界人士,還要為普通人工作。深耕鄉土,打通社會的知識和學科的知識,這才是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

以鄉土為學院,是國美新掌門懷有的深深的期待﹔融合藝術與科學,則是他孜孜以求的另一個方向。

34歲,他創辦中國第一所實驗藝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培養了中國第一批藝術策展領域的碩博士。

之后,他先后創立視覺中國協同創新中心、中國藝術教育研究院、創新設計學院等,以“媒體實驗、文化研究、藝術創作、策劃實踐”四維互動的教學體系,拓展了現有的美術教育格局。2018年,創新設計學院在中國藝術教育史上首次招收理科生,再次聚焦藝術與科技的跨界融合。

2021年,聯通未來科技城、良渚文化城的國美良渚校區將落成,也符合了高世名對未來發展的期待:融通藝術與科學,推動對未知世界的無窮探索。

如何看待藝術與科學的關系?他用兩位名人的話來解釋。一是福樓拜的“藝術與科學在山腳下分手,在山頂上相會”。意思就是藝術與科學不能彼此技術化、工具化,而是要互為啟蒙。第二句話是尼採說的:“讓我們用藝術的眼光看待科學,讓我們用生命的眼光看待藝術。”(謝盼盼 童笑雨)

(責編:杜佳妮、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