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教授四年磨一劍“經折裝”設計讓歷史對比不再困難
一張紙裡,中外五千年文明盡顯
一張紙,放得下中外五千年的文明史嗎?由央美教授王其鈞編寫的《中外5000年文明互鑒》,正是這樣一冊別具特色、信息量龐大的圖文歷史書。從史前文明到鴉片戰爭爆發前的近代世界,該書通過巧妙的時空融合與結構設計,帶領讀者博覽人類文明發展長河中的吉光片羽。
四年打造13.5米“牆書”
曾出版過多部藝術理論書籍的王其鈞,一直想設計一本方便讀者閱讀、以圖像揭示歷史的視覺書,為讀者提供一次直觀感受和比較中華文明史與世界文明史的機會。“以往這類書籍都是豎排,最大的缺點是時間表是中斷的,讀者需要不斷來回翻書研讀。”因此,在設計《中外5000年文明互鑒》一書時,他就想到用橫向時間軸的形式,採用公元紀年法,將歷史年表、大事記、圖片都圍繞時間軸線依次展開。為了保証讀者的思緒連貫,他用類似中國古代手卷的方式將該書設計成一本延綿鋪展的“奏折式”圖書,甚至可以作為“牆書”展示,供多人一起閱讀。
要在一本書中濃縮中外五千年文明史,絕非易事。王其鈞透露,對於入選文物的標准,他是從知名度、代表性、視覺形象的適宜性等方面來考慮的。“國外的部分,我盡可能地去考慮歐洲以外地區的文明。”貫穿全書的時間軸線,也不是死板的時間堆砌,而是依據歷史發展,採用一種前鬆后緊的布局,“一開始是5000年一個單元,然后是2500年、1000年、500年、100年、50年一個單元”,體現出人類文明日益遞增的發展速度與豐富的文明成果。
令人眼前一亮的,還有書中百余幅精美的手繪圖片,這些圖片不僅使文物的再現更加靈活,也更精細地描繪出文物的細節。比如,書中的紫禁城、泰姬陵、吳哥窟、聖馬可教堂等著名建筑,通過手繪圖,極為清晰地還原出其形制和細部,甚至再現了相機無法拍攝的內部結構。作為一位有建筑專業背景的“學者型畫家”,王其鈞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繪制此類插圖,積攢幾十年下來,這批手繪圖終於綻放光彩。
他還告訴記者,這樣的“經折裝”圖書隻能由純手工完成裝訂,每一本書都蘊藏著匠心手作的誠意。最終,這本展開全長13.5米的書,用了整整四年才編撰、制作完成。
互鑒中凸顯中國文化獨特性
《中外5000年文明互鑒》以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對照為形式架構,通過集中展示同時卻不同地的文明,凸顯出文明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發展歷程,進而揭示人類歷史和而不同的發展大勢。
在這樣直觀的互鑒中,讀者不難發現,中國文明從一開始就與西方迥然不同。“西方用石頭營造建筑,而中國人始終用木頭營造建筑﹔我們的樂器重視旋律、富有內涵,而西方則強調和聲﹔西方的油畫重視色彩,中國的繪畫重視線條。”王其鈞舉例說,“歷史上,歐洲人了解中國人有高雅的文化素質,甚至把鋼琴都萬裡迢迢運來想賣給我們,可是他們不了解當時的中國人在想什麼。這是世界貿易史上發生過的事,也是中西方文明的典型碰撞。”
他認為,在當下全球一體化的時代,中國藝術一定要沿著自己的道路前行。“現在有一些中國民樂表演者放棄了最可貴的個性,在向交響樂的整齊劃一學習。中國的很多繪畫教學也越來越重視素描和色彩的表現,向油畫看齊,這些模仿歐美文化的做法肯定都是行不通的。”
在編寫該書的過程中,王其鈞一個最大的感受是,經濟發達地區的文化始終侵蝕和沖擊著欠發達地區的文化,而文化的發展也始終與民族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南美洲大陸一度被秘魯的印加帝國和墨西哥的瑪雅帝國、阿茲特克帝國統治,但是西班牙殖民者不但摧毀了上述帝國,還最終取代了它們。中華文明在歷史上有相當多光輝燦爛的成就,發展到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東方文明的典型代表。”透過這樣的“互鑒”,他對中國文化的不斷發展更抱有充分的信心。(記者 李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