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充分認識仰韶文化的豐富內涵(文明之聲)

魏興濤
2020年07月27日07: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中期彩陶花瓣紋盆。

  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的仰韶文化中期特大型房址。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牙雕家蠶。

  河南靈寶西坡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中期玉器。

  核心閱讀

  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文化研究的開端,也是考古時間最長的史前文化

  通過持續不斷的考古,我們對仰韶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地位、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1921年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的發掘,首次証實中國存在發達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的命名,揭開了科學探索中國史前文化的序幕。經過近百年的科學探索,原本單一命名的仰韶文化,已經成為既有聯系又有不同的仰韶文化群,在我國史前文化中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仰韶文化對我國古代文明的貢獻顯而易見

  仰韶文化的重要價值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

  它是我國延續時間最長的考古學文化,年代約距今7000至4700年,長達2000多年,代表史前重要的發展階段——仰韶時代。西安半坡、陝縣廟底溝、鄭州大河村、濮陽西水坡、秦安大地灣等都是著名的遺址。仰韶文化大體可分為初、早、中、晚四期,其中仰韶中期的廟底溝期是其鼎盛時期,文化面貌空前一致。而在大約5000年后,大致都演變成了龍山文化。

  仰韶文化是我國分布地域最大的史前文化,涉及河南、陝西、山西、河北、甘肅、青海、湖北、寧夏等地。遺址數量眾多,僅河南就多達3000余處。作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它向外具有較大輻射力。尤其是其富有特色、線條柔美流暢、色澤艷麗的彩陶的大范圍傳播,被考古學家認為是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藝術浪潮,波及周邊地區,達到史前藝術的高峰。

  仰韶文化是中國考古學發展的見証,考古學理論的發展、方法的進步大都與其發掘研究相關。仰韶村遺址首次發掘是我國考古學的發端,眾多考古學者都曾參與其研究。1951年,該遺址的第二次發掘成為新中國率先開展的考古工作之一。上世紀90年代初,澠池班村遺址的發掘開創了田野考古中多單位聯合、多學科參與的新模式,是考古學科從文化史研究向復原古代社會和重建歷史轉變的重要標志,其核心文化也是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考古研究成果極為豐富的史前文化。上世紀80年代前,它曾長期成為整個新石器時代研究的主要內容和中心課題,往往啟示或推動其他新石器文化的研究。同時,它長久以來都是科技考古一顯身手的主舞台,成果豐富。

  可以說,仰韶文化影響深遠,對中國古代文明的貢獻顯而易見。

  仰韶文化最新的考古成果

  為深入認識仰韶文化社會復雜化進程,結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 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對豫晉陝交界三門峽地區的新石器遺址開展了較為全面的考古調查。

  河南靈寶市是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分布區。在1000多平方公裡范圍內,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93處,是中原新石器遺址數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縣市。結合文化譜系研究可知,進入仰韶時代,文化、聚落便開始穩定持續的發展,經仰韶初期、早期千余年的積累,到距今約5800至5000年的仰韶中期,聚落的數目、面積均達到頂峰。既有面積達近百萬平方米的特大型聚落,也有四五十萬平方米的大型聚落,更常見的是20萬平方米左右的中型聚落和10萬以下乃至僅數千平方米的小型聚落。我們很容易將其分為區域核心聚落、聚落群中心聚落和一般聚落,這種明顯的分化,呈現為“金字塔”型多層級區域聚落結構。據考古發掘材料,一個大型聚落內部也有分化,面積達200平方米以上的特大房址、百余平方米精心加工的大型房址,往往和大型高等級墓葬組合在一起。面積數十平方米的中型房址和中型墓葬組合,面積十余或幾平方米的小型簡陋房址便隻有僅可容身的小墓甚至灰坑亂葬相鄰。其中西坡遺址的發現最有代表性,大墓出土玉器、象牙器等珍貴文物,最大的房址外帶回廊,共516平方米,是迄今所見中國史前最大單體建筑,開創回廊式古典建筑先河,很可能是高聳的重檐大屋頂,具殿堂性質。這時社會或者已分化出平民、顯貴、首領、甚至“王”的差別,進入復雜社會。

  在仰韶文化分布區偏東的河南鄭州以西至河洛地區,仰韶中晚期文化十分繁盛。大型中心性聚落呈叢體狀集群分布,規模普遍龐大,動輒數十萬平方米,多有二三周寬深環壕,出現中原最早一批城址。鄭州大河村遺址經過多次發掘,面積70萬平方米,規模大、各個時期的文化序列完整。考古發現完全建筑在地面上的連間套房,牆體高達一米,並排相連,保存完好。以造型獨特的彩陶雙聯壺和繪有大量太陽紋圖案為代表的彩陶則集中體現了當時高超的制陶技術。

  河南鄭州西山最早發現仰韶文化城址,發現技術先進的版筑城垣,在建筑史上佔居重要地位。最近,鄭州點軍台和大河村也分別發現同時期城址。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位於伊洛河匯入黃河地理位置獨具的“洛汭”地帶,現存面積117萬多平方米,是迄今經發掘確認最大的仰韶文化遺址。遺址有三重環壕,核心區是由半圍牆和壕溝圈護的多排大型房址區組成似具准宮城性質的“宮殿”區,或屬中國最早瓮城雛形。深厚夯土筑成大型廣場。

  鄭州青台遺址環壕4條,居住區、墓葬區、祭祀區、作坊區功能明確。青台及鄭州汪溝遺址都出土有目前中國年代最早的絲綢。雙槐樹還出土有牙雕家蠶,晶瑩剔透,呈現吐絲前蓄勢待發的狀態。這些堅實的材料表明,絲綢發源於我國,農桑文化已經形成。

  不斷深化對仰韶文化的認知

  仰韶文化分布在以黃河中游為中心的廣大地區,但它充分吸收了黃河上下游及南北鄰近地區的文化因素。

  在湖北棗陽雕龍碑、河南鄧州八裡崗、淅川龍山崗、南陽黃山遺址都發現有仰韶中晚期帶先進木質推拉門的套間房址。

  陝西高陵楊官寨仰韶中晚期聚落面積80余萬平方米,大型環壕、大片墓地、制陶作坊區規劃顯著,中部發現大型池苑遺跡,可帶給附近的排水設施1000立方米的儲水量。

  甘肅秦安大地灣仰韶晚期中心聚落有一座特大型復合體宏偉建筑,具有“前堂后室、東西廂房”獨特結構,佔地290多平方米,主室地面抗壓強度相當100號水泥,出土重要公共用器,顯系殿堂。

  凡此表明,各地、各時期的仰韶文化,或正壯大,或已形成文化體系,共同構成仰韶文化的豐富內涵。

  仰韶文化復雜化是在仰韶中晚期出現的,是在仰韶初、早期農業穩步發展基礎上先量變后質變的結果,它是黃河流域自然條件下文化和社會發展的結果,在長期積澱下形成了世俗淳朴、務實重農、重族群集體、兼收包容等諸多中原文化的基本品質。

  仰韶文化社會復雜化的特點、發展模式,符合中原地區的生存條件、文化傳統、社會背景,其分布區域正是中原龍山文化和夏商周三代的地域舞台。因此,仰韶文化開啟了中國早期文明化進程,其文化特質被繼承和發展。

  中國史前文化有多個文化圈,而仰韶文化圈與其他文化圈的互動從未停止,中華文明就是在這樣的互動中逐漸出現的。

  (作者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

  

  制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5日 05 版)

(責編:杜佳妮、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