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緣於圖像背景的社會和藝術·漢隸十二品新探”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開展

2020年07月02日08:24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原標題:“緣於圖像背景的社會和藝術·漢隸十二品新探”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開展

  展覽名稱

  刻石書法研究與創作系列展——漢隸十二品新探

  開展時間

   2020年6月15日—2020年7月6日

  展覽地點

  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海澱區西三環北路54號)

   “品”是中國古典美學和傳統文藝理論的重要范疇,作為一種普遍的評論方法和現象在傳統文藝理論中被廣泛地使用,是具有傳統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的審美評論范式。在審美和藝術評論中,“品”既指對包括感受、體味、析辨、反思在內審美活動的品評,又指對所評之作品給出應有的范圍性的品類和價值性的品級、定位,總之對作品進行屬性、風格及其高下優劣的劃分和研究。文學藝術品評中的詩品、畫品、書品源自古代對人的品評,即肇始於東漢鄉裡評議制度,該制度逐漸發展為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品評的方式選賢任能,舉薦人才。同時,這一品評方式也延展到文學藝術領域,品格的高下成為古人研判藝術的基本方式。

   展覽現場

   書法是中華文化特有的藝術樣式,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彰顯著中華民族的品格和特性。歷代書法作品在豐厚的文化滋養中不斷發展演變,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意趣和藝術風貌。“書品”用傳統文藝理論中的“品”的范式,對書家及其作品的風格類別進行區分和品評,包括書家及作品所體現出的文化底蘊、審美趣味、思想情調等綜合素養。南北朝時期袁昂的《古今書評》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較為體系性的書法評論,行文多以精練的概念之詞和形象的比喻之詞,品評了張芝、鐘繇、王羲之、王獻之等25位書法家。“書品”之名最早見於南朝梁庾肩吾的《書品》,受漢末“九品論人”風氣的影響,他將漢至梁書家分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等,開創以“品”論書的先河,確立了一個相對成型的品評體系。此后,李嗣真《書后品》、韋續《 續書品》、楊慎《書品》、楊景曾《二十四書品》、桂馥《國朝隸品》、翁方綱《蘇齋唐碑選·上品》、包世臣《國朝書品》、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碑品》等論著一脈相承。凡此種種以“品”的方式介入藝術,形成了古人評論藝術的話語體系。中國傳統書法藝術之所以能薪火相傳,歷久彌新地發展而來,正是依賴這一品評體系的推動。楊廷芝為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所作小序中有言:“詩不可以無品,無品不可以為詩,此詩品所以作也。”“二十四品備而后可與天地無終極”。今將此論移於論書法,無品不可以為書法,無品,評論也無從發生。

   展覽現場

   在東西方文明碰撞與融合的驅動下,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書法無論在表現形式還是內容上,均呈現前所未有之時代變革。傳統文化語境的斷裂,書寫工具和方法方式的改變,使書法脫離實用而成為純粹在“藝”層面上的展現。書法門檻的降低導致對書法認識的混亂﹔書法藝術自身的抽象和幽深,加劇了人們對書法認識和評價的含糊不清。比如“線條”、“形式”、“空間”等西方圖像觀,逐漸融入了原本純粹穩定的傳統書法審美系統,在一定程度上置換了書法的傳統精神內涵,深刻地影響著書法風格的演變。

   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本著立足傳統,倡導使用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最具有中國特色的以“品”來界定藝術品質的方式去梳理古代浩瀚的“碑學”遺產。計劃分為三個階段,從“漢隸”入手,其次是三國魏晉南北朝隸書,再者是隋唐隸書。

  

   展覽現場

   漢代是中華民族最為輝煌的時代之一,有著宏大精神內蘊的“漢隸”,在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典范意義,與這個時代氣象具有天然吻合的神理。觀照書法史上異彩紛呈的“隸書”,或雄渾剛勁,或靈和雅逸,或蒼茫古厚,或工麗明淨,或蕭散放曠,或拙率奇詭,而這些風格類型也基本涵蓋了當代書法創作的風格特征。以傳統“品”的話語方式,重新發現和挖掘隸書的美,“漢隸十二品”這一概念正是在這一學術背景下誕生的。結合古人的評述,我們提出了漢代隸書中具有典型美學價值的十二通碑刻,分別是《史晨碑》《乙瑛碑》《禮器碑》《張遷碑》《曹全碑》《華山廟碑》《衡方碑》《封龍山頌》《鮮於璜碑》《西狹頌摩崖》《石門頌摩崖》《大開通褒斜道摩崖》。從文獻資料梳理入手,對這些經典進行了一次新討論、新闡釋。關於這次研討的學術理想,一如當代著名美學家張法先生所言:“在二王帖學佔據中國書法主流的一千多年后,篆隸的經典化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不妨以龍門魏碑的經典化過程作一種參照。乾隆時代提出‘龍門四品’,經歷嘉慶、道光、咸豐三朝,到同治年代,方達到龍門十品,后定為二十品,到光緒年間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龍門二十品’方得到書法界和知識界的普遍接受。而漢代隸書一直以來未有經典化的梳理,‘漢隸十二品’這一新名稱的醞釀和提出,意味著開啟了漢隸經典化的新路。”這既是對經典的一次重新學習和研究,也是將漢隸以及三國魏晉南北朝和隋唐隸書經典化的新啟動。

   展覽現場

   當代書法創作新局面的開展需要從理論與觀念上對之做出分類評判,以剪除蕪雜,有效地引導當代書法的藝術評判和審美定位,通過 “品”確立當代書法創作的范式和理想。問題的拋出及其梳理,對所有面對經典的書法學習者意義重大。至於哪家榜上有名或許並不那麼重要,提出重塑經典這一命題,激發思想,深究道理,更符合此次展覽的初衷。“何為經典?”這不僅僅是對書法美的終極問題的思索,同樣也是對“書法傳統”的再審視,問題不辯不明,有了新追問,無論對於書法新時期的再發展,還是當下書法經典化理路的探索,都有著深刻的理論價值和積極進取的意義。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邀請了國內知名的書法家,以“漢隸十二品”為取法對象,或臨摹,或創作,對經典做出合乎自己意趣要求的新詮釋。同時,為了使本次展覽在學術層面上深化,邀請了著名的美學家、書法理論家和精於版本鑒定的專家,分別就“理論”“鑒碑”“碑版”和“創作”四個單元做多維同時展示,其中十二種漢隸精品拓片涉及不同時代不同版本,使我們能在這一傳統圖像背景下,以當代審美視角去審視當前書法創作的精神面貌。

   展覽現場

  (一)部分拓本欣賞:

  大開通清晚期拓本

  大開通現代拓本

  石門頌民國拓本

  西狹頌並五瑞圖清晚期拓本

  乙瑛碑清末拓本

  乙瑛碑清初拓本

  禮器碑清末拓本碑陽

  封龍山頌清晚期拓本

  衡方碑清嘉道后期拓本

  (二)部分展覽作品欣賞

  蘇士澍 漢隸贊 180cm×97cm 2020年

  韓天衡 《禮器碑》集聯 138cm×35cm×2 2020年

  張海 查慎行詩句 180cm×82cm 2020年

  王冬齡 廣祈博覽聯 152cm×42cm×2 2020年

  李剛田 選臨 《鮮於璜碑》 205cm×70cm 2020年

  孫曉雲 自作詩 178cm×31cm 2020年

  曾來德 選臨《史晨碑》 246cm×123cm 2020年

(責編:杜佳妮、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