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2020年,社區如何“升級”為美術館?這個展覽把實踐現場搬了過來

2020年04月28日09:05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2020年,社區如何“升級”為美術館?這個展覽把實踐現場搬了過來

  “2020新繪畫:在社區中對話”展,日前在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拉開帷幕。

  “新繪畫:在社區中對話”的開展,是在以往“藝術社區”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專業展覽與市民美育之間的關聯,而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項目運營在學術上體現得更加通達而有效。

  策展人、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馬琳介紹,展覽由兩部分組成,除了展出符合展覽主題的作品外,同時也有文獻展示部分。參與本次展覽的6位藝術家,都是“社區更新”的互動者。其中,如老羊,柴文濤、王小雙、顧奔馳、劉玥這些青年藝術家這兩年先后參與了“藝術進入社區”的系列展覽和活動。有“圓明園村長”之稱的藝術家伊靈也是一個積極的社區參與者。

  “自從2018年啟動了社區樞紐站行動后,一個既不同於專業美術館內部運作也不同於常規的市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作的新方式在我們的具體工作中形成。”文藝批評家王南溟表示,它激活了對社區美術館的重新討論,也是社工策展人到更進一步的社工藝術家形成的開始。“2020年,這種工作屬性和原理得到了進一步的確立。近一年來,我們看到了社區一詞從原來被忽略的狀況下提升了上來,而社區樞紐站開始之初就參與的藝術家們,在公共服務體系政策和行政的推進中也獲得了新的身份。”

  在王南溟看來,他們不但是藝術家,還是社區更新的互動者。“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將前衛藝術理論中的口號——人人都是藝術家——轉而變為自己的實踐。這些也注定了反向過來的專業展覽‘2020新繪畫’,不只是展示他們在工作室中創作出來的作品,同時也分享給觀眾——他們如何在社區中獲得新身份。”

  本次參展藝術家包括老羊、柴文濤、王小雙、顧奔馳、劉玥等,這兩年從“邊跑邊藝術”開始,在上海的各個街鎮參與“藝術社區”中的展覽、工作坊和論壇。由於他們的參與,“藝術社區”成為了一個藝術家們的實體空間,也使得“社會現場就是美術館”的理論在實踐中得到開拓。

  展覽現場,藝術家們參與社區活動的過程,也以文獻的方式進行了展示,其中包括“邊跑邊藝術”成員在寶山羅涇、廟行進行的公共藝術創作的現場照片。伊靈從1983年到1987年間,騎自行車周游中國時接觸了許多民間藝術。他當年臨摹民間藝術的手稿在展覽中也以文獻的方式進行展覽。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現場,有2件與觀眾互動的作品。一件是老羊的《重生的世界》,一件是伊靈的《2020新繪畫:在簽名中對話》。《重生的世界》 是在“藝術地帶:廟行社區展”展覽的基礎上,再次根據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創作的一件綜合材料作品。作品從繪畫延伸到裝置,猶如一片綠色森林。這件作品是藝術家利用廢舊材料現場創作而成,所有參展的藝術家與嘉賓可以在作品上寫一句話表達自己的思考或者觀點,以此來表達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注。

  伊靈的《2020新繪畫:在簽名中對話》,也是一件與觀眾互動的作品。觀眾在畫板上簽上自己的名字,藝術家根據大家的簽名來進行創作。這個“簽名畫”的核心是“關注、參與、互動”。馬琳解釋:“在當今互聯網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已被網絡生活的溝通方式虛擬化,而簽名畫是需要大家一起創作才能實現創作理念的作品,大家在簽名中進行對話和理解。這也是一種新繪畫的價值觀,進一步強調了藝術展覽與公共教育、美育等之間的關聯,很好的體現了本次展覽的主題。”

  除了線下展覽,疫情當下開展的該展覽更多地採用了“雲展覽”的方式。“這是一次經過策展人策劃的一個實際存在的展覽,但在展示方式和公共教育推廣上面,用了雲展覽、雲教育以及直播等方式。這也是在目前狀況下,策展人如何在展覽中發揮作用的一次思考和嘗試。”馬琳表示,在各種各樣雲展覽的當下,如何把線下展覽與線上呈現更好結合起來,是策展人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雲展覽的目的在於更好地推動公共教育。因此,雲展覽的開幕只是一個開始,后續會有更多的線上推廣活動。”(李君娜)

(責編:杜佳妮、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