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之眼,永遠望向生活——朱憲民眼中的攝影與審美
古戲台上下·山西(攝影) 一九九六年 朱憲民
黃河中原集鎮上.·河南(攝影) 二〇一七年 朱憲民
朱憲民,1943年生於山東省范縣,歷任中國攝影家協會第六屆、第七屆副主席,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執行主席。1988年創辦《中國攝影家》雜志,1996年作品被德國埃利森匹科特藝術博物館收藏,2002 年在法國巴黎水之堡攝影展覽館舉辦“朱憲民攝影作品展”,2005年獲“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攝影事業終身成就獎”,2015年、2017年《影像力量》中國國際攝影文化展“鏡美尊”得主。
用鏡頭記錄日常生活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雖然攝影已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但如何拍攝出更有內容、更具情感和美感的作品仍需各人的不斷實踐與探索。紀實攝影家朱憲民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就一直將鏡頭聚焦於平凡百姓,他的作品也見証了近60年來社會各階層民眾的生活與變遷。日前,記者專訪了朱憲民,請他就攝影作品的“情”與“味”以及如何拍攝出好作品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美術文化周刊》:大眾攝影在今天已經變得非常普遍,從眾多的大眾攝影展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人們的攝影技術正越來越專業,您怎麼看攝影與生活的關系?大眾攝影怎樣兼顧美學與藝術性?
朱憲民:“真理之眼,永遠向著生活!”這是法國攝影大師亨利·卡蒂埃-布勒鬆在1988年為我題寫的贈言,我非常喜歡。
剛剛步入攝影領域成為一名攝影記者時,“高大全”“紅光亮”的影像曾是我一度追求的目標,但在1979年,亨利·卡蒂埃-布勒鬆的“決定性瞬間”理論深刻地開啟了我的攝影心智,他的作品讓我感到藝術的力度、嚴謹、完整,攝影原來和生活可以貼得如此緊,攝影原來可以整日在街頭尋找,隨時准備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將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記錄下來。但是攝影也不單單是記錄,它還需要通過藝術的手段來呈現,必須要有內容與藝術的統一。攝影首先要真實,其次還要能感染人,要有藝術性、有沖擊力,能使人產生共鳴,如此才算是一張好照片。
我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拍攝祖國的發展,拍攝了很多農民形象。尤其改革開放40年來,可以說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常常說,40年前最困難的事是讓老百姓吃飽飯,而40年后的今天,老百姓最發愁的事是減肥了。這是何等偉大的改變。這些生活的變遷、老百姓生存狀態的改變,都是我們要記錄的影像,因為這就是我們偉大時代的一部分。
《美術文化周刊》:在您印象中,人們對於攝影藝術的審美轉變是在什麼時候?它是怎麼發生的?
朱憲民: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時候,中國剛剛改革開放,大家拍的照片還都受“文革”的影響,使用固定的模式,多數是擺拍,那時的照片就像當時的樣板戲一樣,不允許也不可能有更多的變化,由於長時間在這種模式化的圖片環境中,許多人接受不了反映現實生活的照片,我曾發表在香港畫報上的《黃河人》還受到有關部門的批評,說是丑化國人的形象。但是經過了時間和人們認知的變化,這組照片慢慢地被人認可、接受,而且越來越多的攝影家開始把鏡頭對准普通人的生活。
1979 年攝影家陳復禮在中國美術館辦了一個展覽,大概同時期辦展覽的還有錢萬裡,他們的攝影作品在當時的中國引起了很大轟動,甚至在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認為是典范、楷模。可能因為當時的雜志很少,能看到的國外攝影作品更少,所以,在中國攝影界封閉的那一段時間,看到的都是一種面孔和式樣的攝影,突然之間看到了甜美的、與以往不一樣的作品,就非常喜歡,好多人都去美術館排著長隊看展覽。經過了長時間的心靈和精神的壓抑之后,人們對於美的向往是非常強烈的,沙龍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這一願望,所以在當時空前火爆。
但是這些展覽將中國人對於攝影的標准又轉變到另一個極端上去了。因為當時人們對於美的需求非常迫切,而就在這個時候,中國香港和台灣地區的沙龍攝影作品不斷進入內地,由於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對於美的需求是被壓抑的,審美匱乏,所以此時的沙龍攝影在中國就有了成長沃土。攝影界受到這些沙龍攝影作品的影響,就開始轉向追求唯美的表現。直到今天,它們對中國攝影界的影響依然較大。
《美術文化周刊》:您在拍攝圖片時,會特別注意哪些方面?
朱憲民:作為攝影人,我除了要思考作品的美感和藝術性外,還要考慮它的時代性。因為你拍攝的照片應是表現80%的中國人的生活狀態才是最真實的,你不能僅僅拍攝特別貧窮或落后的地方,也不能特別選擇富裕和發達的地方,因為這都不是80%人的生活狀態。比如,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中國都穿軍裝戴軍帽、背綠書包,到80年代后期就是西裝、喇叭褲、旅游鞋……包括住房、勞動工具、交通工具等都發生了明顯變化。所以,攝影人應該抓住這些特征,符合大多數民眾的特征,以此來記錄時代。當然,這是指紀實攝影。除此之外還有風光攝影、花卉攝影、靜物攝影等等,但歸根結底它們都離不開藝術性和獨創性,攝影師要有自己的獨特想法。過去我們更要求技術的呈現,但今天我們更需要有思想、有內容、有觀念的作品。
《美術文化周刊》:什麼是好的攝影作品?如何才能拍出好作品?
朱憲民:好的攝影作品可以被博物館、美術館收藏,也可以懸挂在圖書館、音樂廳、劇院、商場、會議室等公共場所,還可以走進家庭。一幅優秀的攝影作品透射著攝影人的思想理念和人文關懷,無論何種攝影,“可讀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些照片需要讓更多的人去看、去欣賞、去喜歡、去共鳴。當然,攝影藝術也堅決不能模仿和抄襲,看別人的東西是為了開闊眼界、豐富自己。無論專業攝影師或普通民眾,若想拍出好作品就必須要“備課”。比如要拍攝黃山風景,可以先從電腦中搜尋黃山的好照片,研究別人拍攝的角度、效果,再思考自己怎麼才能與眾不同和超越對方。
總體而言,一幅好的攝影作品需具備真實、自然、生動的特點,這樣作品才具有生命力和歷史價值。同時,它還要有藝術性、思想性和唯一性,攝影家要走自己的路、有自己的風格,同時還要力爭讓人們看得懂和喜歡。(記者 高素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