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令人鼓舞的藝術成就

邵大箴:“偉大歷程 壯麗畫卷”美術作品展觀后

2019年10月14日08:49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令人鼓舞的藝術成就

  勝利渡江(雕塑) 50.5×161.5×8.5厘米 1949年至1958年 劉開渠 中國美術館藏

  和平萬年(國畫) 69×33.5厘米 1952年

  齊白石 中國美術館藏

  鋼水·汗水(油畫) 260×168厘米 1981年

  廣廷渤 中國美術館藏

  情滿阿非利亞(油畫) 140×130厘米 2015年 王沂光 中國美術館藏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由文化和旅游部主辦,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中國美術館承辦的“偉大歷程 壯麗畫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美術作品展”,展出中國畫、油畫、版畫等作品480余件,以一個序篇和“浴血奮斗:人民解放之路”“艱苦奮斗:國家建設之路”“團結奮斗:國家建設之路”“偉大夢想:民族復興之路”4個篇章,展示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光輝歷程。展品中重點遴選的一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不同時期反映現實生活的佳作,十分令人注目。同時,文化和旅游部近期組織實施的“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剛剛完成的130余件現實題材作品也首次集中亮相,是本次大展的一個亮點。在這些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取材於近幾年中國社會發生的令人歡欣鼓舞的變化,反映了人們為實現夢想、奮力創新的精神狀態。欣賞這一展覽,我深深地感到,新中國走在大路上,新中國美術也正是因為正確選擇了“走自己的路”,才取得如此值得驕傲和自豪的成就。

  重讀新中國成立以來一幅幅我熟悉的、帶有經典意義的作品,欣賞改革開放時期成長起來的藝術新銳們的創作,使我不由自主地產生了回顧和梳理70年來新中國美術成長歷史的願望。

  這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40余年,我國的美術教育、美術研究和創作機構的數量和人員規模增長速度驚人,有目共睹。但是,衡量藝術成就不能單靠數字說話,更要看質量和水平。

  20世紀以降,中國社會發生巨大社會變革,美術如何適應社會進步,滿足廣大人民的審美需求,傳統如何走向現代,外國的藝術成果如何為我所用,是中國藝術家們面臨的迫切課題,也引起許多仁人志士廣泛而熱烈的討論。直到毛澤東同志1942年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關於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藝術服務於人民大眾,在普及基礎上提高、在提高指導下普及,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等論述,才為中國現代美術發展指明了方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黨中央制定的藝術“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是推動藝術發展的基本原則。

  新中國剛成立的上世紀50年代,為了使包括億萬文盲和半文盲的人民大眾享用美術,遵照黨中央指示精神,美術界和出版部門經過調查研究,決定大力發展在群眾中易於傳播的連環畫、年畫和宣傳畫藝術。其中以圖為主、輔以文字, 既能傳播文化知識,又能普及美育的連環畫,尤其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連環畫的腳本包括現當代優秀文學作品和中外古典文學名著,參與連環畫創作的有知名藝術家,也有青年后起之秀。一部優秀連環畫創作發行數百萬套成為常事, 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組織丁斌曾與韓和平創作的《鐵道游擊隊》(1955年初版),多次再版,創下發行3600萬套的奇跡。

  上世紀50年代,困擾美術家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對待中國畫的現代發展。中國畫包括匠師畫、院體畫和宋元興起並佔主流地位的文人畫。文人畫強調筆墨語言的獨立價值,忽視形似而重神韻和寫意,進入了藝術語言的自覺階段。但文人畫家避世隱逸的態度,使人物畫尤其是反映現實生活的人物畫日趨衰落。加上清代中期之后,經濟衰退、政治腐敗,繪畫創作多陳陳相因,復古風盛行,文人畫一落千丈。而新中國期待中國畫描寫現代人物,反映現代社會生活,以推動社會進步。這種矛盾引起人們對中國畫前途發生質疑,產生虛無主義情緒,從而引起50年代有關中國畫現狀和前途的討論。當時,北京畫院、江蘇畫院以及上海中國畫院建立,對扶植和推動中國畫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國畫寫意筆墨傳統的傳承與發揚,必須與面向現實和反映生活為前提。在“二為”方向指導下,藝術家紛紛走出畫室到生活中搜集素材,吸收營養。50年代中期,李可染、傅抱石、石魯、趙望雲、關山月等藝術名家外出寫生,在全國美術界掀起寫生熱潮,創造了許多反映祖國山河面貌的新作品,促進了中國畫的前進步伐。

  也是在50年代,潘天壽主持的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興起的“新浙派”國畫和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徐悲鴻、蔣兆和、葉淺予堅持的融合中西的學術主張與教學實踐,從不同側面推動了中國畫人物畫的發展。美術界總結20世紀前50年中國畫走過的道路,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包括文人畫在內的傳統中國畫,隻要遵循面向現實的方向,走以古開今的道路,仍然有強勁的生命力﹔與此同時,在傳統筆墨基礎上適當採用西畫某些造型觀念和技巧,以西補中,也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革新途徑。近幾十年來,多元的中國畫理論和創作方法,互相促進,展現出百花齊放、絢麗多姿的大好局面。

  從西方引進的油畫在我國也得到了很大發展,美術院校逐漸建立和完善了油畫教學體系,培養了大批油畫人才。50年代中期,杰出油畫家、《開國大典》和《春到西藏》的作者董希文,提出油畫民族化的主張,建議藝術家探索中國油畫的民族特色。這一主張不僅引起中國油畫家的思考,而且也向人們提出一個頗有意義的話題,那就是我們如何使外國引進的藝術品種適應中國土壤,在這裡生長、開花、結果。中國當代油畫在堅持油畫藝術注重造型結構和色彩的基礎上,探索融入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性,具象寫實、表現、抽象、意象、寓意象征等多種風格各顯風採,新人新作不斷涌現。近幾年來,中國當代油畫展先后在俄羅斯、法國和意大利展出,使西方畫界刮目相看,倍加贊賞。

  50年代至60年代,充分反映新中國雕塑藝術成就的,是由劉開渠等數十位藝術家協力創造的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系列浮雕,這件反映中國革命歷史的巨作,集紀念性與裝飾性於一體,具有史詩的特征。一些杰出藝術家創造的反映革命歷史和現實生活的架上雕塑,也有出色的表現。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近40年來,城市雕塑和雕塑公園在我國興起,老中青雕塑家充分發揮才智,創造了題材內容和形式風格豐富多樣的作品,形成全國城市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版畫和雕塑也取得豐碩成果。50年代至80年代,四川黑白版畫、黑龍江北大荒油印套色版畫和江蘇水印木刻大放光芒﹔浙江、陝西、山東、廣東、安徽、上海、北京等地版畫藝術也十分活躍,各具特色。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之后,石版、銅版、絲網版、石膏版及其他綜合版得到很大發展,廣泛的對外交流特別是版畫國際雙年展的舉辦,也活躍了我國版畫界的創作與學術氣氛。

  美術史和美術理論研究成果斐然,以王朝聞先生為主編、由數十位專家參與撰寫的12卷本《中國美術史》在本世紀初問世,這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研究新成果的重要標志。外國美術史和理論著作的介紹和研究,也取得可喜成績。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美術受到西方現代主義美術的沖擊,美術界開展的關於中國藝術如何走向現代的學術討論,使大家認識到,西方藝術的現代創新之路值得我們研究,其中某些觀念和技巧可以適當借鑒,但它反傳統的激進思想和一些違背藝術規律的實踐,不應該成為我們學習的范本,中國現代藝術應該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從現實社會人們審美需求出發,參照國際視野,探求自己的前行之路。

  “走自己的路”是經歷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挑戰后,中國藝術家發出的最響亮口號,意味著創造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和民族氣派美術是他們的理想。近30年來,繼現代主義之后,西方的“后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之后”等當代藝術思潮紛至沓來,反對傳統美術表現形式的觀念藝術對中國藝術又形成一次新的沖擊波。中國藝術家以平和、鎮定的心態對待之,關注和吸收其利用新信息媒介豐富藝術創造手段的一些新成果,為我所用。但同時藝術家們也認識到,美術作品中觀念固然重要,但觀念不宜直接地表達,需要通過反映藝術家心靈的“手藝”加以表現,因此他們堅信兼重理性和感情的傳統藝術表現形式更具有永恆價值。屬於視覺藝術的美術創造,乃依靠形式承載思想感情,刺激人們的視覺和感動人們的心靈,隻有創作者運用心、眼、手合作的創造,作品才能有動人肺腑的藝術感染力。

  新中國美術之所以能在世界藝壇獨樹一幟,正是由於藝術家有對藝術發展歷史的深刻認識,有以雄厚中國傳統文化為傍依的民族文化自信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文藝工作發表重要論述,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以來,美術界反響強烈,感到十分親切。我國幾千年的優秀美術傳統,是培育有中華民族和時代特色美術的沃土,隻要我們扎根於民族傳統,面向澎湃的現實生活,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國新時代的美術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將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責編:魯婧、赫英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