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美育的殿堂 文化創造的場域——新中國美術館事業70年回眸
2011年,中國美術館迎來免費開放時代。
江蘇省美術館陳列館
中華藝術宮
浙江美術館
湖北美術館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國的美術館逐步發展成為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家園。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在冊美術館總數達到841家,其中原文化部美術館數量499家,民營美術館342家。截至2018年,包括美術博物館在內的全國博物館總數已達5136家,2018年全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各類展覽超過2萬個,近10億人次走進博物館。可以說,去美術館或者博物館已經成為人民群眾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們欣喜地看到美術館已經成為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殿堂。美術館在提升國民素質、激發創新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增進文化交流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是黨和政府文化工作的陣地。
回顧中國美術館事業的發展之路,可謂: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開啟新中國美術館建設
早在1913年,任職於教育部的魯迅先生就起草了一份《擬播布美術意見書》,明確提出建立美術館和美術展覽會的計劃。1922年發表《美育實施方法》,提出要建立美術館,把人類的精神財富公之於眾。1932年林風眠發表《美術館之功用》,大聲疾呼建立美術館。徐悲鴻早在留學歐洲期間就為國內設立美術館而奔走呼號,他認為“國家唯一獎勵美術之道,乃在設立美術館”。中國近代第一個國家美術館(1929年天津市立美術館成立)是1936年8月在南京建成的“國立美術陳列館”,第二年4月便舉行聲勢浩大的“第二次全國美展”。事實上這個館本質上並不算美術館,隻能稱為展覽陳列館。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美術館的建設工作。
1956年,江蘇省政府在原南京“國立美術陳列館”原址成立籌備處,1960年9月定名為江蘇省美術館,這也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個省級美術館。在北京,1958年開始新建中國美術館,列為“建國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並於1963年6月建成開館,館名由毛主席親自題寫。此外較早的還有上海美術館,其前身為1956年開館的上海美術展覽館,上世紀80年代重新翻建,改成上海美術館。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鮮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框架之下,藝術家們創作出很多優秀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農民和工人也都被鼓勵拿起畫筆描繪欣欣向榮的新世界,在為數不多的美術館裡舉辦過很多畫展,吸引了很多觀眾。
融入改革大潮
改革開放開啟了美術館事業的新篇章,中國的美術館事業開始繁榮發展。
上世紀80年代早期,全國的美術館依舊不多,大部分省份沒有美術館,大家對美術館的認識也只是展覽陳列的概念,展覽是當時美術館的主要功能。那時的美術館也都是國有性質的,很多美術館的展覽並不對外,例如很多大學裡的美術館。普通民眾看展覽並不容易,進入美術館看到的作品也有限。8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國內再次興起了一波建美術館熱潮,中國的美術館建設進入了復蘇階段,進而成為不少較發達地區的階段性文化命題。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當代藝術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同樣的,許多省區市的場館建設從無到有,美術館也出現了新鮮血液:炎黃藝術館、何香凝美術館這類不完全屬於政府性質的美術館出現,為百姓提供了更多看畫展的空間。美術館裡展出的作品也逐漸變得豐富和多元,來自世界各國優秀藝術家的作品逐漸多起來。中國當代藝術群體此時正在崛起,人們在更多的美術館裡感受藝術,接受教育。但不可否認,那個年代,很多美術館的功能定位並不清晰,美術館的機構設置也並不健全。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在全國經濟快速增長的背景下,中國的美術館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很多省會城市建立了美術館。在與國際藝術博物館交流中,一些專業人員也開始對美術館的專業功能進行思考,藝術學的發展要求美術館必須突破原來單一的展覽陳列的功能,在典藏、學術、教育等職能完善的同時,逐漸向國際化的美術館形態靠近。大學的美術館逐步向社會開放,例如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就是最早面向公眾開放的校園美術館之一。
同時期,全國也出現了蓬勃的民營美術館發展浪潮,蓬勃之中也夾雜著一些混亂。例如成都上河美術館(1998年)、天津泰達美術館(1996年)、沈陽東宇美術館(1998年)等。這些美術館給群眾帶來了一些優秀的展覽,開拓和豐富了多元的藝術生態,但是由於自身組織構架、機構定位不清晰,很多都曇花一現。2006年,今日美術館成為中國第一家民辦非企業、公益性美術館,中國民營美術館從此走上發展日程。
2008年前后,隨著美術館體制和管理的逐步體系化,其對大眾文化生活的影響也逐步從單純的美術展覽延伸到其他方面。美術館成為藝術收藏、學術研究、作品展示、群眾美學教育的中心。2008年,原文化部藝術司開始評選重點美術館,一方面使全國美術館出現了全新的有序發展的大好局面,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民間收藏體系的建設,引領和帶動了全民審美意識和美育的提高。美術館成為構建文化價值的重要場所、支撐文化產業的豐富藝術資源。
推進專業化發展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經濟的發展,整個社會對文化的渴望被逐漸點燃。美術館作為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基礎設施建設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其數量、規模和社會影響力都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中國的美術館事業在體制創新、管理模式創新中探索出了很多新概念,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內生演進,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之路。
原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一直高度重視和支持博物館、美術館的建設發展。改革開放40年來,陸續出台了順應發展的各類政策,也開展了各類工作,成為美術館事業的有力保障。1986年原文化部頒發《關於美術館工作暫行條例》。2006年中國博物館協會美術館專業委員會成立,通過多種方式推動中國美術館行業規范的建立。2010年起,原文化部在“十二五”期間國家美術發展工程中列入實施全國美術館發展扶持計劃。2011年,原文化部、財政部出台了關於全國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免費開放的意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藝術的發展。政府部門更是注重通過美術館這樣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和公共文化服務平台,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改革開放在文化領域的成果,進而加強國民基本素質,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激發全民族的創造活力。2014年,原文化部出台《全國重點美術館評估辦法》﹔2017年3月1日施行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明確把美術館定性為公共文化設施,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2017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部、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文物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印發《關於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的實施方案》的通知,通知中要求推動公共文化機構建立以理事會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結構,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落實法人自主權,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效能、增強活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此外,各地政府在城市規劃、設置專項資金、扶持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業務指導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
當然,在各界的關心支持下,美術館事業自身也在不斷完善、更加專業。現在的美術館已經從最初展覽陳列的簡單概念,形成了完整的專業化的美術館體系。美術館的功能不再僅僅是展覽展示,還包括學術研究、教育推廣、收藏等,美術館事業的發展對整個中國藝術收藏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數量眾多的專業美術館的學術建設帶動了畫廊、會展、拍賣、商業設計、文化衍生品、影視、旅游、城市規劃設計與地產等多類型文化及產業的發展,形成了文化藝術生態的整體推進。中國美術館事業的國際化進程也不斷向前推動,在國際范圍內傳播中國文化,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塑造中國文化形象,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
文化價值放大的場域
隨著我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逐步提升,作為文化和藝術的集散地,美術館、博物館機構毋庸置疑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成為創新智識生產、放大文化價值的未來場域。
未來世界,美術館不僅僅是呈現作品的場所,更是創造新的文化價值並擴大該價值的場域。美術館、博物館作為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同時是人類智識和價值的源泉,這一點通過美術館的教育職能充分展現出來。美術館教育作為社會教育的組成部分,有別於學校美育,更加注重通過參與式、互動式、建構式等各種方式方法來實現,是對學院教育和社會化教育的有效補充。其目的是引發觀眾對美的欣賞,對審美經驗的體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就要求美術館建立“智識”系統。“知識”是指通過經驗和教育獲得的事實、信息或信息集合,而“智識”是指人們判斷事物和解決矛盾的邏輯與能力,以思考、理智、判斷為特征。從哲學層面上說,它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科學性相關﹔從心理層面說,它描述了人們理性認識世界的高水平。在新的大數據時代,“智識系統”推進了人們判斷事物和解決矛盾的邏輯與能力,從而在認知中獲得有價值的知識,並產生“合成”知識點的能力,這是未來美術館為社會服務的重要目標。從當代視角認知美術館,需要利用智識系統形成觸類旁通的、跨學科的、新的知識和文化價值推動力,形成對文化價值的放大。
作為專業機構,當代美術館除了推動價值創新,進行智識生產,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建立對國內國際有影響力、具備藝術話語權的學術平台,這是一整套藝術學術價值的判斷體系,其建設有利於整體的藝術生態發展。
當代美術館藝術文化話語權的建設,不僅僅對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有重要意義,更是面對全球一體化而提出的面向未來的解決方案。美術館沒有創造性價值的產生,也就沒有話語權。面向未來的美術館,其社會性、藝術性和學術性需要融合發展,其主要意義在於生成新的藝術文化價值,以產生更大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許多傳統模式亟待打破,美術館的智識系統也構筑出新的智識服務社會的維度,從而使美術館真正成為全民的藝術樂園。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美術館數量還很不足,全國各個省區市美術館發展不均衡。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美術館事業走過70年的不平凡歷程,未來的發展必將產生更大的帶動社會文化進步的價值。美術館也將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和國際交流環境的變化。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美術館已真正成為廣大民眾的精神家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育的陣地。
(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