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油畫《收回英租界》歷時兩年修復完成
圖為:張善平《收回英租界》(第二稿)修復后
圖為:1961年張善平在漢口璇宮飯店創作《收回英租界》(第一稿)合影
8月8日,《收回英租界》修復展正在武漢美術館4號展廳展出,繁復的修復工序吸引了觀眾。展覽將持續展出至8月25日,觀眾可抓緊時間前往免費觀展。
命運多舛 兩稿作品均遭毀壞
1926年底至1927年初震驚中外的武漢“收回英租界”工人運動,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壯舉,是中國近百年反帝斗爭史上的光輝一頁。正在展出的《收回英租界》從藝術角度反映了這一壯舉。
今年91歲的著名畫家張善平回憶,1961年,他接到文化部邀請創作《收回英租界》時,畫技還不是太好,“但是當時能畫人物畫的畫家不多,最終我接受了這個任務。劉少奇同志是收回英租界運動主要領導人。文化部提供給我一張他的照片,很瘦弱。我覺得從創作角度,我不能夸大成很魁梧的形象。所以我就問能不能不畫領導人,以工人形象作為畫面主體。中宣部同意了我的意見。”
為真實反映當時的歷史,張善平對碼頭工人、海員工人進行了採訪,搜集人物形象素材,畫面中“不准開槍”的動作手勢就是他自己設計的。“我就像導演一樣,找了工人,導演還原了歷史情景,完成了創作。”但這幅畫作在時局震蕩中被毀壞了。
1981年,建黨60周年之際,武漢市文聯夏雨田向張善平提出,能否把《收回英租界》重新畫起來。張善平說,第一次畫的工人形象比較粗壯,文化內涵表現不夠,再畫的時候他就注意做了一些思考和調整。但非常遺憾,第二稿畫作展覽之后保存不善,也毀壞得非常厲害。
武漢美術館副館長劉宇說,當他得知這幅畫的狀況時,問張老能不能捐給武漢美術館,武漢美術館來進行修復。張老欣然應允。
歷時兩年 展覽首次呈現修復過程
武漢美術館把這幅畫帶到邰武旗面前,邰武旗是中國油畫院繪畫材料技法與修復研究中心主任、獨立修復師。
邰武旗介紹,《收回英租界》第二稿內框變形,畫布霉漬塵垢嚴重,基底和顏料層也出現開裂、缺失情況,修復時經過了去除塵污、霉斑和表面泛白,加固畫底和色層,加強支撐物,填補缺失顏料等多道工序,歷時兩年才完成。
邰武旗說,作品修復第一件事是做物質檢測,然后才可以制定修復計劃。“一般問畫家當時用的什麼顏料,什麼配比,但時間長了一般都不記得了。而且畫的時候也沒有那麼精確的配比,但修復的時候必須檢測到。”
他介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家給專業畫家發了一批棉布,棉布遇到熱脹冷縮,很容易變形,顏料開裂,所以保存都不好。一件作品最主要的是解決它的結構問題,結構穩定了,后面就比較好保存了。如果結構問題沒有解決,后面的修復都沒有意義。《收回英租界》經過反復處理,正面處理,背后滲透,最后做了復合襯托,完成結構上的穩定。
據悉,在早期沒有油畫修復師的時候,一件油畫壞了,會找畫家修,但這實際上是重畫,而不是修復,修復是盡量修復保護原作。而我國的油畫修復起步比較晚,是上世紀90年代才有的。這次展覽是湖北地區首次將油畫修復概念引薦給觀眾。展覽入選“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徐穎 李霞 吳夢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