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楊之光國畫作品《紅日照征途》賞析

2019年07月22日11:10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小字號
紅日照征途(國畫) 247×145厘米 1973年 楊之光 中國美術館藏
紅日照征途(國畫) 247×145厘米 1973年 楊之光 中國美術館藏

楊之光(1930—2016)生於上海,1949年入廣州藝專及中南美院,師從高劍父學畫。1950年在徐悲鴻的指導下考入中央美院繪畫系,畢業后在武昌中南美專、廣州美術學院任教。歷任廣州美術學院系主任、副院長。楊之光中國畫的筆墨技巧嫻熟,作品生動傳神,內容極為豐富,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中國畫《紅日照征途》原名《毛澤東同志在農民運動講習所》,作於1971年,縱247厘米、橫145厘米,紙本水墨設色。款題:“紅日照征途。一九二六年,毛澤東同志在廣州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楊之光作於一九七一年七月。”鈐印:楊之光(白文)。此作是中國美術館於1979年從廣州購藏。

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坐落在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四路42號,舊址原為番禺學宮,始建於1370年。早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由共產黨人彭湃等倡議,在此地以國民黨名義開辦農講所。從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共舉辦過6屆。前五屆由彭湃主持。1926年5月3日,第六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開學,學員327人,來自全國20多個省區,畢業318名,人數為歷屆最多。毛澤東任所長。周恩來、肖楚女、惲代英等共產黨員任教員。主要講授革命理論和方法,特別是農民運動的理論與方法,此外還有軍事訓練,組織農民運動研究會,研究各地農村狀況和農民運動的經驗。毛澤東還講授了《中國農民問題》《農村教育》《地理》三門課。並且編印了《農民問題叢刊》。學員們學習期滿后回到全國各地,從事農運的組織和領導工作,后來成為武裝斗爭的骨干力量。

《紅日照征途》描繪的就是當時毛澤東送別畢業的學員奔赴各自“征途”的情景。作品以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的庭院為背景。此稿為第五稿,由前四稿的橫式變為縱式,所描繪的人物更加緊湊,主體也顯得更為高大。從構圖來看,人物還是採用了三角形構圖法。此圖主體部分為三人一組,客體部分五人一組。主體部分——毛澤東和兩個農民學員,走在泮池拱橋上,橋面為大青石板,兩側為大理石欄杆,欄杆的右下側是茂盛的葵葉,形態秀麗。毛澤東走在橋面中間位置,人物造型准確、生動,面部設色時留出光影。楊之光畫人物一向以精准為原則,造型寫實、用筆寫意,吸收了西方對水彩和光的表現手法。毛澤東著中山裝和布鞋,用墨筆勾勒,設色淡雅,雖是革命的領導者,但裝束十分朴實。兩個農民學員邊走邊聆聽毛澤東的教導和叮囑。右邊的農民學員包頭打扮,肩背包袱、手持雨傘,還系著綁腿,粗筆勾形,重墨設色﹔左邊的農民學員,身背斗笠、系腰挽褲,重筆勾形、赭石上衣,黑褲重色,與毛澤東的淺淡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楊之光反其道行之,將偉人以一個普通人的形象置於學員中間,以此表現毛澤東密切聯系群眾、與農民兄弟融為一體的優良作風。此幅作品雖然創作於“文革”時期,卻完全不同於“文革”期間流行的“高大全”“紅光亮”的畫法,使毛澤東平易近人的形象躍然紙上。客體部分有農民學員三人、革命軍兩人組成,佔的畫面雖小,卻有燎原之勢,之后的紅旗寓意著后面跟有浩浩蕩蕩的革命隊伍。畫面的左側有一株Y形兩枝粗細不等的高樹直至畫外,通向天際,樹干以雙勾法畫成,干濕筆皴染,畫有節疤,凸顯其滄桑之感﹔枝條、樹葉分別以沒骨畫法畫出濃淡,以營造出空間感。與之相呼應的是畫面右上方的兩株火紅的紅棉樹,紅棉樹又稱英雄樹,兩株綻放的英雄樹寓意革命的隊伍不斷壯大、前景光明。英雄樹前是大成門,氣勢宏偉。

今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重讀國畫《紅日照征途》這一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緬懷老一代革命家在艱苦卓絕革命歲月的偉大實踐,讓人備受感染。希望以此啟迪后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奉獻精神,為完成他們未竟的事業而努力奮斗、銳意進取! 

(責編:魯婧、赫英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