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新時代中國博物館的新使命

楊程斌
2019年06月24日09:1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時代中國博物館的新使命

  【心直口快】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博物館事業也要有新氣象、新作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博物館主要承擔文物的收藏、保管、研究、展示、教育等職能,有些小型博物館仍以“保藏”文物為其主要工作。在新時代,博物館要與時代同步伐,增加、轉變其承擔的社會職能。

  文物是歷史的“活化石”,是傳承文化最好的物質載體,生動體現著祖先創造的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古人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加強文物的保護傳承,可以為中國人培根鑄魂,增強文化自信。

  十九大以來,黨中央不斷強調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文物“活”起來,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博物館作為收藏文物的主要場所,在這方面責無旁貸,應廣泛探索讓文物發揮更大作用的方式、方法。

  博物館應充分運用各種方式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上海博物館較早嘗試開發了文創產品。從1986年的一個小小櫃台,到如今打通線上線下,上博文創已走過了30年時間,在國內文創領域走在了前列。例如2017年配合《大英博物館100件藏品中的世界史》展的舉辦,推出了曲奇餅干、咖啡拉花、慕斯蛋糕、3D巧克力等4款文創產品,廣受好評。2018年底舉辦《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時推出了“玄賞”食品系列文創,將博物館“食品”文創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層面。今年5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的“中國旅游文化周”上,《海上風華——上海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展》引起了歐洲觀眾的廣泛關注。上博文創將實用價值與文物價值完美結合,不僅讓人們更加了解文物,激發人們對文物的興趣,也讓文物產生了社會、經濟效益。湖北省博物館開發的文創產品也初具規模,馬王堆養生系列頗受歡迎。

  《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文物綜藝類節目在社會上掀起了陣陣文物熱,也增強了文物的社會影響力。

  故宮博物院在文創方面的思路值得其他博物館借鑒。故宮利用自己曾是明清皇宮的先天優勢,開發了系列帝后文創產品,例如“朕亦甚想你”折扇﹔利用自己收藏卷軸畫珍品的優勢,開發出《清明上河圖》水晶鎮尺、《千裡江山圖》藝術折扇等文創產品,還開發了以《韓熙載夜宴圖》為代表的App。

  當下,信息技術廣泛介入到博物館運營之中,為博物館帶來了顛覆性的技術革命。故宮博物院率先將信息技術應用在文物管理之中,用電腦登編文物信息的方法取代了傳統人工紙質登編,不僅提高了文物管理工作的效率,還可以讓非工作人員在移動終端上查到館藏文物的具體信息,極大地實現了文物信息公眾共享。隻有讓文物從歷史、從研究中走出來,“腳踏實地”地走入人民群眾的心中,而不僅僅是陳列在展櫃中供人瞻仰,文物才會發揮出它最大的價值。

  博物館應處理好游客數量激增和層次多樣帶來的問題,利用自己的優勢,主動合上文旅融合的節奏。

  通過旅游放鬆心情、釋放壓力,在旅游中增加對各種文化的了解,已成為當下流行的一種生活方式。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使旅游的品質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廣泛傳播,文化和旅游的產業融合成為了不可阻擋的時代大勢。

  近幾年,博物館日漸成為國人的熱門旅游目的地,“每到一座城市先去博物館看看”,成為了旅游新共識,特別是2019年的春節,“文化熱、旅游火”成為了一個最鮮明的特點。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大年初一到初六的6天時間裡就接待了35萬游客,“博物館裡過大年”已經成為一個新年俗。

  這裡,必須強調的是:博物館和旅游景點有本質區別。一方面,因為博物館展示的是文物,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其安全是博物館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對游客的行為應有嚴格要求。比如,博物館展廳裡不能大聲喧嘩、不能用閃光燈拍照、不能吃東西等,這都與以“游玩”為目的的旅游景區有極大的區別。另一方面,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博物館需要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引導更多的游客走進博物館,。比如博物館可以與學校進行戰略合作,定期組織考古文博專業的大學生或中小學生到博物館參觀、學習,還可以定期組織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社會團體、外國友人等到博物館參觀、交流,這種到博物館的“研學旅游”“文化旅游”,有別於傳統的“景區旅游”,參觀者需尊重博物館的功能屬性。

  博物館應在中外交流中發揮出獨特作用。

  博物館是國外了解中國的“第一窗口”,是中國的“文化客廳”,具有特殊的政治作用。比如,美國總統特朗普來華訪問時,第一站就被安排在了故宮博物院。或許就是因為,故宮體現出的中華“和”文化,與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是相一致的。

  其實,不僅故宮博物院,還有國博、南京博物院等大型博物館都曾多次接待外國領導人。可見,博物館在文明交流互鑒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幾年,博物館配合國家大局而舉辦的各種展覽、活動日漸增多。比如,2018年“第一屆金磚國家博物館聯盟大會”在國博成功舉辦。今年4月,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之際,國博分別舉辦了“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和《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辦了《“一帶一路”彩色復原歷史影像捐贈展》,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了《“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從不同角度宣傳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互鑒。今年5月,配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國博舉辦了《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故宮博物院曾舉辦了三屆“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為各文明間的互鑒與創新搭建了平台。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博物館已經成為了中外交往的助推器。

  博物館應建設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陣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博物館從誕生之日起,就承擔著教育的職能,辦什麼展覽,挑選什麼文物,怎麼寫展品說明,都體現著一種價值判斷,所以,博物館是傳播意識形態的重要場所之一。

  弘揚紅色文化、唱響紅色旋律是目前博物館重點工作之一。全國各地,特別是革命老區的博物館,紛紛依托本地區的紅色歷史傳統,設計推出了大量展覽。此外,國博曾多次舉辦以黨和國家為主題的展覽,比如去年的《復興之路·新時代部分》《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等,真實再現了民族復興的光輝歷程,讓人民群眾切實了解改革開放后國家發生的巨大變化,激發出愛國情感。陝西歷史博物館也曾舉辦《紅旗飄飄——革命將士珍藏文物資料展》。

  在新時代,我國博物館應多注意征集革命文物、現當代時期文物,多辦與黨史、革命史、國家建設發展史相關的展覽,特別是要反映當代中國的建設,講好當代中國故事,讓博物館真正成為愛國主義教育陣地。

   (作者:楊程斌 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

(責編:潘佳佳、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