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清雍正青花花卉紋高足杯

2019年02月13日09:02 | 來源:收藏快報
小字號
原標題:清雍正青花花卉紋高足杯

g4a75QwdRxQqUw6XpIIAUpvU09bjzxwINyDSskFB.jpg

圖1

X5MbaUdnMYBMKD5frE5d1UcDgZ41quRWpEpqZClm.jpg

圖2

  青花瓷是我國“國粹”之一,那白地藍花,簡約明快,深得人們喜愛。成熟的青花瓷器肇始於元代,明清時期青花瓷大量燒制,成為瓷器的主流品種。而各個時期的青花瓷,都會具有不同的風格特征與文化內涵,這給今人收藏、品鑒帶來了更大的樂趣。這裡來介紹一件具有清代雍正時期風格的青花花卉紋高足杯。

  這件青花花卉紋高足杯(圖1),高6.2、口徑9.4、底徑5厘米。高足杯敞口,呈六瓣花口造型,深弧腹,高圈足,圈足外撇。杯身內外及高圈足均以青花裝飾:口沿內外各繪一周纏枝花草紋﹔杯內心青花雙圈,圈內繪一枝綻放的花朵(圖2),枝上散開五片綠葉,並垂下四串含苞待放的花蕊﹔杯外壁繪石榴等六種花果紋,兩兩之間以雙線隔開﹔高圈足的外壁以青花繪六組一束蓮紋,兩兩之間也以雙線隔開。整體觀之,青花紋飾繪圖工整,胎體潔白,釉面勻淨,器型規整。

  高足杯俗稱“把杯”,是元代開始出現的器型,因執於手中便於在馬上飲酒,又名“馬上杯”,與蒙古人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元代高足杯樣式一般口微撇,杯底部較豐滿,承以十分細長的上小下大的竹節柄式高足。元瓷高足杯除景德鎮窯燒制的青花和卵白釉器外,還見有龍泉窯青釉高足杯、磁州窯白地黑彩高足杯等,是元代最典型的瓷器器型之一。

  相比於元代,明清時期的高足杯較為少見,且造型上也有很大差異,比如這件清代雍正時期的高足杯,與元瓷高足杯最大的不同是高足變得短而粗,遠沒有元代那樣修長﹔另外,杯口設計成六瓣花口式,這也是元代所未見的﹔杯形更像一隻普通的碗,而沒有元代高足杯垂腹的風格。

  筆者認為,這件雍正時代的高足杯充滿了很多仿古的元素。首先,高足杯本身就是元代最經典的器型﹔其次,杯外壁和圈足外壁各繪六組以雙線分隔的花卉紋圖案,是模仿元代青花瓷中常見的一圈蓮瓣紋內繪花卉紋的形式﹔再次,杯內心所繪的花朵也很有元青花杯心花卉紋的風格﹔最后,這件高足杯青花發色上也有仿元青花暈散和“鐵鏽斑”韻味。

  眾所周知,元青花和明初永樂、宣德青花所使用的進口鈷料(蘇麻離青)含鐵量極高,因此著色深處可見深黑色的斑點,俗謂“鐵鏽斑”或“黑褐斑”。而清代青花瓷早已不使用進口鈷料,雍正時為了仿“黑褐斑”的效果,會人為刻意重筆點染。耿寶昌在《明清瓷器鑒定》一書中總結了雍正青花發色的五種類型,其中第五種就是“發色暈散,系仿明宣德青花的新色調,雍正官、民窯器中都有這種色澤,但其青花紋飾中類似宣德青花的黑褐斑,則都是人為重筆點染而成,漂浮於釉面中,而非像宣德青花那樣自然而成,沉入胎骨。”細觀這件高足杯,其青花發色正是這種感覺,雖看似有“鐵鏽斑”,但只是浮於釉面中,並不像元青花、永宣青花那樣黑褐斑深入胎骨、釉面凹陷的效果。

  這件青花高足杯器身未見“大清雍正年制”等款識,應屬於一件民窯瓷器,不過,無論是造型、胎釉,還是青花發色等方面均較為上乘,是一件雍正民窯瓷器中的佳品。

(責編:王鶴瑾、赫英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