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沈陽故宮建筑彩畫修復大政殿重現往昔神韻

2018年12月20日09:3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彩畫修繕之后的沈陽故宮大政殿。本報記者 劉勇攝/光明圖片

  初雪后的沈陽,蒼穹蔚藍清澈。踏入沈陽故宮,雪映紅牆分外妖嬈,黃綠琉璃熠熠生輝。人們紛紛舉起手機,移動腳步尋找最佳拍照角度,興奮地與剛剛完成彩畫修繕的大政殿合影。大政殿披挂新修彩畫,如同身著嶄新華美的禮服,盡現出中華民族藝術的獨特魅力。

  絢麗奪目的大政殿建於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為沈陽故宮最早期建筑,整座大殿不施鐵釘,完全採用獨特的木構技術以榫卯相接,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成為沈陽故宮的標志性建筑。此次,沈陽故宮修復的建筑彩畫位於飛檐斗拱之下。歷時9個多月修復的彩畫疏密有致構圖典雅,色彩和諧穩重端庄,將宮殿的恢宏氣勢再現於世。

  1.匠心之作,重現宮殿昔日真容神韻

  沈陽故宮大政殿彩畫自20世紀50年代修繕后,已近70年沒有修繕。長期風吹雨淋加之保養不便,外檐彩畫嚴重積塵、失色,已經失去對木構件的保護作用。由於20世紀50年代的保護原則和管理方式落后、經濟能力不足,導致當時彩畫繪制紋樣質量較差、筆觸粗糙,並改變了部分紋飾,部分使用了現代材料。如今,當時修復的彩畫出現破損、變色、發黑的狀況,嚴重影響彩畫的保存。

  如何恢復大政殿彩畫原貌,再現彩畫風採,成為沈陽故宮文物保護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不改變文物原狀”是古建筑彩畫修繕的原則。沈陽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聲能介紹說,對古建筑本體修繕來說,其重要原則為“最小干預”,也就是要為古建筑“祛病延年”而非“返老還童”,做到“完整性”“真實性”“延續性”“可逆性”,要盡量使用原材料、原工藝來進行修繕,且隻維修破損位置,而不進行整體的、全面的修繕。同時,要嚴格記錄修繕前后情況,以便后人參考。

  據介紹,大清門、崇政殿、大政殿油飾彩畫保護修復工作是沈陽故宮油飾彩畫保護修復一期工程的重要內容。該工程於2013年年初正式啟動,對五處建筑進行保護和修復。修復過程中,修復師絲毫不敢大意,整舊如舊不越雷池。

  此次修繕大政殿彩畫糾正了部分錯誤,恢復了部分歷史信息。在1929年出版的《奉天宮殿建筑圖集》中,有照片清晰顯示,大政殿栱眼壁紋飾為“火焰寶珠彩畫”,而在此次修繕前,紋飾曾被改為“升龍”圖案。專家們參考保留歷史原貌較好的內檐栱眼壁上,同樣繪制了的“火焰寶珠彩畫”。為此,修繕方案最終確定將外檐做重繪處理以恢復原貌,而內檐彩畫因受環境擾動較小,為清代原物,歷史價值較高,此次進行現狀保護,做除塵、加固等處理。

  2.古建彩畫,傳承藝術靈魂東方之美

  古代建筑彩畫為我國獨有,其獨特的風格和制作技術造就出超凡的裝飾藝術效果,彩畫藝人雕梁畫棟巧奪天工的藝術創作,給后人留下深刻印象,展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

  我國古建筑彩畫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最初在木結構建筑上施紅色涂料,為木結構防潮、防腐、防蛀,后來才突出其裝飾性。秦漢時期在宮殿的柱子上涂丹色,在斗拱、梁架、天花板等處施以彩繪,其裝飾圖案多用龍、雲紋,並逐漸採用錦紋。六朝和隋唐時期是彩畫的發展高潮。到宋代時,彩畫多採用疊暈畫法,顏色的深淺過度十分柔和,表現出淡雅的風格,成為宮殿不可缺少的裝飾。彩畫創作經歷代相傳,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唐代簡約,宋代華麗,元代豪放,明代規律化、裝飾化,清代進一步程式化,並創造出多種的構圖模式,歷代相繼表現出嬗遞傳承的關系。

  清代的梁枋彩畫一般分為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及蘇式彩畫三類。其中,和璽彩畫是彩繪等級中的最高級,用於宮殿、壇廟等大建筑物的主殿,梁枋上的各個部位是用特別的線條分開,主要線條全部瀝粉貼金,看起來非常華貴﹔旋子彩畫又俗稱“學子”“蜈蚣圈”,等級上次於和璽彩畫,其最大的特點是在藻頭內使用了帶卷渦紋的花瓣,即所謂旋子,是明清官式建筑中運用最為廣泛的彩畫類型﹔蘇式彩畫等級低於前兩種,源於江南蘇杭地區民間傳統做法,俗稱“蘇州片”,一般用於園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門的額枋上,畫面為山水、人物故事等。

  沈陽故宮經一百五十余年的建造、維修、改建和陸續增建,不同年代的建筑各具特色,建筑內、外檐彩畫的現狀比較復雜,分為清早、中、晚乃至新中國成立后四個時期。清早、中期比較珍貴的彩畫均遺留在建筑內檐。其中,大政殿、崇政殿雕刻部分的彩畫原為早期格局,清晚期重繪過。飛龍閣、翔鳳閣的彩畫分期比較復雜,檐下檁、墊、枋彩畫是新中國成立后重繪,而老檐擦、墊、枋又明顯為清晚期彩繪風格。日華、霞綺二樓及嘉蔭堂和戲台也是如此。此外,部分建筑的外檐彩畫局部保留有清中期風格,主要反映在各建筑旋子彩畫的藻頭部位的皮條線和岔口線等處。

  沈陽故宮現存古建筑彩畫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彩畫種類比較豐富,清代和璽、旋子、蘇式、三寶珠吉祥草和海墁彩畫在沈陽故宮的建筑上均有反映。而就彩畫做法來講,其一是早期和中期的“地方做法”,其二為乾隆以后的“官式做法”,三就是清晚期乃至新中國成立后的地方做法。乾隆時期改建或增建的各式建筑,如東所、西所、太廟和整個沈陽故宮“西路”建筑,無論在建筑的結構風格上,還是在彩畫裝飾上均具有“官式做法”的特征。另外,大政殿的外檐,將和璽彩畫和旋子彩畫兩類不同的彩畫同繪於一座建筑,形成現存的“官式”與“地方”做法的“混合型”,在其他古建筑群的外檐彩畫中是不多見的。

  3.風化消逝,修藝術珍品續文化香火責任重

  由於彩畫更易風化,大量優秀的古建筑彩畫遺存正面臨著嚴重損毀或消失殆盡的危險,建筑彩畫遺存的科學保護已刻不容緩。李聲能告訴記者,面對當前的形勢,我國文物管理部門於2007年和2008年分別頒布了《北京文件——關於東亞地區文物建筑保護與修復》和《詮釋與展示文化遺產憲章》等關於古建筑保護的文件。繼2007年5月在北京召開“東亞地區文物建筑保護與修復理念及實踐國際研討會”之后,於2008年10月末在北京召開了“東亞地區木結構建筑彩畫保護國際研討會”,一致通過了《關於東亞地區彩畫保護的北京備忘錄》,不斷強化古建筑彩畫的保護力度。

  我國古建筑彩畫的保護原則歷來都是沿用傳統的修復方法,即在原有彩畫遺存基礎上修繕或復原。檔案記錄是對文物狀況進行監測、管理的基礎,完整的保護檔案能為客觀地評價保護處理成果提供有力依據,做好全面的檔案記錄是保護工程中重要的內容之一。此次,沈陽故宮古建筑油飾彩畫保護修復一期工程在整個彩畫保護修復前、后和施工過程中都按要求對建筑每個構件上的彩畫進行正交攝影拍照,每件至少拍9張以上照片,採用自然光線,拍照后圖片拼接成完整一面圖像信息。對於保存完整的原始彩畫圖案,做捶拓臨摹等紋樣留取工作,並記錄病害、制作工藝、使用材料、保護修復實施過程等重要信息,歸入信息庫中保存,為今后的研究、詮釋和展示留下了珍貴的一手資料。

  目前,沈陽故宮古建筑油飾彩畫保護修復二期工程已經國家文物局審批立項,正編制保護方案,待通過后實施。李聲能說,希望通過這些項目的有效實施,有效提高文物保護水平,讓中華文化瑰寶永傳后世。

    (記者 劉勇)

(責編:魯婧、赫英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