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五京”的多元與一體
人首魔羯形壺
長19.5厘米、口徑3.5厘米、底徑7.5厘米、高16厘米 赤峰市巴林右旗烏蘭套海蘇木出土 內蒙古博物院藏
“馬牛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千裡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 ”這首詩歌生動地描繪了契丹這一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性。契丹,一個中國歷史上的北方民族,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遼國,至1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為金兵俘虜,其后耶律大石建西遼,於1218年亡於蒙古,契丹族的政權延續了三百余年。其盛時,曾勢壓后晉而得幽雲十六州,與宋爭鋒而屢挫對手,四面所及,一時俱服。是什麼造就了這樣一個強盛的朝代?它在政治制度、社會生活方面有哪些特點?9月6日至12月9日,“大遼五京——內蒙古出土文物暨遼南京建城1080年展”在首都博物館展出,向觀眾講述契丹文化的輝煌成就和民族智慧。
展覽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北京市文物局和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協辦,首都博物館和內蒙古博物院共同承辦。展覽分為五京備焉、四時捺缽、南北面官、華夷同風、塔寺巍巍五個篇章,匯集17家文博單位的270件(套)文物精品,展示了契丹族在政治制度、社會風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點。其中既有精致美麗的金銀器、瓷器,也有珍稀神秘的壁畫、佛教器具,還有玉器、瓷器、書畫、石碑等。特殊的喪葬制度,琳琅多姿的隨葬品展現了遼代制度及文化上的鮮明特點,多民族文化在這裡產生、發展、碰撞、融合、升華,構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
契丹族為記錄契丹語,參考漢字創制了契丹文字作為遼國的官方文字。他們這種以官方姿態對漢族文化的認同、吸收,傳達出一種推動民族統一、交融的決心。在展覽的起始處,展示著一枚1977年6月在遼上京遺址出土的契丹銀幣。其正面有四個陽文契丹大字,為原鑄﹔背面有八個陰文契丹大字,每兩個字一組,為后刻。有關專家指出,正面四個契丹大字為“天朝萬順” ,順序是上—下—左—右。內蒙古博物院院長陳永志介紹,契丹大字是一種表意文字,由漢字的偏旁部首組合而成。小小的錢幣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符號,天人合一的思想意味,讓人深切感受到中原農耕文明對契丹族這一游牧民族的影響。
銀鎏金對鳳紋冠飾橫梁
寬15.3厘米、通高12.5厘米 凌源小喇嘛溝遼墓出土 凌源市博物館藏
在出土文物中,人們發現大量龍鳳圖騰紋飾的遺存。不同於文字作為文明的象征,圖騰是一個民族至高精神信仰的表征,從圖騰中人們可以看到族群的神話、習俗等豐富的文化內容。契丹民族表現出來的對中原地區圖騰性質紋飾的接受,表明民族的融合提升至了更高的層次。華夷同風篇章中,就有一件名為銀鎏金對鳳紋冠飾的飾品。它由鎏金薄銀片制成,鏤空雙鳳相對,立於如意雲紋上。立鳳勾喙長頸,芝冠長鬃,翅振而尾卷,雙鳳之間為四重如意雲紋。下部橫梁中間鏨刻纏枝花葉,左右對稱,邊緣連珠,兩端為芝冠鳳首。精美的圖案,精致的工藝,將兩隻昂首振翅、活靈活現的鳳凰呈現出來。
受統治者推崇的影響,佛教在遼國得到較好的發展,也成為文化紐帶,促進了民族融合。塔寺巍巍這一篇章展示了佛教在中國北部的輝煌發展。在這一篇章的展覽中,有體量小巧,形態逼真,刀法遒勁嫻熟的七佛貼金彩繪法舍利小塔﹔有上半身為人,下半身為鳥,手中常持各種樂器,或作演奏狀,或手捧花束的綠釉迦陵頻伽﹔還有由銀絲擰成繩狀樹枝,卵形樹冠, 16片弧邊三角形樹葉的銀菩提……在種類眾多的展覽文物中,伴和著不時響起的鐘鳴,當時人們匍身朝拜、祈願求福的景象如在目前。
值得一提的是,在眾多青瓷、白瓷中,我們會發現偶有幾個玻璃制品器具夾雜其間。如乳釘紋高頸玻璃瓶,它無色透明,細頸呈漏斗形,有喇叭狀高圈足,腹壁磨雕五周小乳釘紋,口沿上一周為淡藍色,底外部有吹塑疤痕。此杯把手特色之一是把手在玻璃熔液尚未凝固前堆砌而成花式鏤空的效果。陳永志說:“我們通過鑒定這些玻璃器具的材料成分發現,它們可能來自中亞地區,這也說明草原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這些出土文物見証了世界性多民族之間的交流互通。
民族的融合,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在不同的時間、地域、民族中,往往有不同的發展形式。透過“大遼五京”展,可以看到契丹統治者在推動民族統一、文化交流中在政治制度方面做出的努力。他們在廣泛學習唐朝治國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施行南北面官、因俗而治的國策,這種靈活的統治方式團結了區域內的各民族,為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藉由“大遼五京” ,契丹族及其政權的發生軌跡被大體勾勒,這一軌跡無可辯駁地實証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和特點:多元,是指中華民族不是單一的民族,而是由不同民族所組成的復合民族共同體﹔一體,是指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已經結合成彼此交融、相互依存的統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對契丹族物質文化的深入研究與展示是揭示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歷史真實面貌的重要突破點,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平台。 ”陳永志說。(來源:中國藝術報)
嵌寶石鎏金包銀漆盒
長26厘米、寬25厘米、高13厘米,188顆寶石 通遼市吐爾基山遼墓出土 內蒙古考古研究所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