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設計怎樣講好中國故事

平仄·景泰藍提盒 傅軍民
OBJECT #ET2-B9 張周捷
信念種子錄取通知書 胡賢明
見己·燃 裘潔佶
作為最早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西方國家之一,丹麥與中國的關系發展順利,並於2008年確立了中丹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丹兩國除了鞏固傳統領域的合作外,也在設計等文化領域挖掘新的潛力。日前,在中丹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十周年之際,丹麥創意商業杯邀請中國經濟日報社旗下《藝術與設計》雜志社和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共同舉辦“2018丹麥創意商業杯·設計中國”特展和首屆“中丹設計對話”等活動。31個(組)中國設計師(團隊)的近百件作品亮相哥本哈根,涉及時裝設計、陶瓷設計、首飾設計、家具設計、文創設計、數字設計、視覺傳達設計7個領域,堪稱中國設計在北歐地區規模最大、種類最多、參展作品最豐富的一次專題展覽,呈現了一個自信、包容、發展的文化中國形象。
今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過去了,曾受西方現當代設計影響的中國當代設計發生了哪些變化?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面對早已揚名世界的丹麥乃至北歐設計,中國設計如何做到既有國際視野,又不亦步亦趨,而是具有自己的特色?對內要滿足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外講好中國故事,設計何為?此次展覽作品在促進中丹兩國文化深度交流的同時,也許能引起中國設計界的思考和探索。
多元化發展的中國設計
選取中國古人對於海底未知世界的想象之作,半紀實、半創作的故宮繪畫《海錯圖》為創作素材,通過當代語匯和新技術的再次演繹,以宣紙為媒介折疊,再用精確的激光模切產生懸浮的東方空間、光的疊影、水的幻象……設計師吳桐通過這個像立體的雜志更像微觀建筑的作品,向丹麥觀眾展示了北京紫禁城的“海底世界”。
學習工業設計的“90后”龔華超,在讀大二那年遇到一個難題:在筆記本電腦上輸入大量數據時,苦於沒有數字小鍵盤而輸入速度很慢,於是他想到,蘋果電腦的觸摸板面積不小,能不能把它變成一個“數字輸入鍵盤”?雖然計算機老師否定了他的想法,因為常用的觸摸板隻能識別方向,無法分辨位置,但是龔華超沒有放棄,經過反復實驗,他終於攻克了技術難關。他的厚度僅0.22毫米的Nums超薄鍵盤因此獲得了德國紅點設計大獎、日本good design設計大獎等多個獎項。
如果說上述第一個例子尚包含著西方民眾對於古老東方國度的好奇,那麼第二個例子則代表了當代中國設計走向生活、追求原創的努力。
數十年前,以中國設計師為主導的品牌或產品還不多,中國時尚消費品市場以國際化的審美標准為主導的行業跟風現象比較普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設計師的隊伍在壯大,水准不斷提高,表現手法更為多元。在本次展覽上,國內知名服裝設計品牌“例外”,將歷經幾個世紀風雨洗禮的宋代湖田窯古瓷殘片重新打磨后,以髹漆工藝再造邊緣的陶瓷作品《重生》,基於古老的香水技術,通過一台可以計算、分析、模擬和存儲場景氣味的交互裝置,探索關於感官界限、嗅覺的存儲和再現的新體驗的交互設計等等,均亮相本次展覽。
“‘設計中國’丹麥特展正逢其時。” 中國駐丹麥大使鄧英在致辭中表示,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此次展覽為加強中丹在創意文化產業領域的交流合作,增進文明互鑒、互利共贏做出了貢獻。丹麥王子約阿希姆不僅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展覽,還與每一位中國設計師親切交流。他表示,非常歡迎中國設計師的到來,希望兩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他也十分樂意看到創新的解決方案,中國的設計師們正用全新的方式改變著世界。
“中國設計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不但步入了世界舞台,還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正在為滿足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銳意創新、不斷努力。”經濟日報社副總編輯丁士的致辭擲地有聲。
融合創新難題的中國解答
在哥本哈根街頭,一處櫥窗、一面廣告招貼,甚至一個下水道井蓋都體現出這個設計王國的品位和水准。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張力告訴記者,這是在北歐展示中國設計規模最大、展品最為豐富的一次設計展,傳達了中丹之間平等對話、交流互鑒、共同發展的理念。那麼,這個展覽背后所反映出的中國當代設計的現狀是怎樣的?《藝術與設計》雜志社社長錢竹指出,首先通過設計提高了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水准,其次是提升了中國制造的水平。這是中國當代設計的特點,也是向西方觀眾展示的背景所在。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工藝美術”與西方的設計新概念、新技術產生了強烈碰撞,中國設計從傳統社會以手工為主體的方式,演變成為大工業社會以機器生產、批量造物為人服務的方式,中國人的生活由此進入到一種新的審美形態。近年來,“本土設計”和“設計創新”的呼聲越來越高,東方風格、活化傳統、數字化、高科技被設計師提上了議事日程,中國設計呈現出多元發展的活躍狀態,也面臨創新難題。
“70后”設計師傅軍民在業內以傳統中式家具聞名,這次攜其2014年正式推出的“平仄”家具來到展會。由於運用了竹編和榫卯等工藝,《竹嵌幾何屏風》根植於傳統竹絲鑲嵌工藝,很好地應和了東方人內心對於竹子的特殊情感。“傳統家具需要延續傳統技藝,也需要結合當下審美需要,再去創新創造。”傅軍民的努力表明了當下中國家具設計的融合創新難題。
如“平仄”一樣,許多品牌及設計師選擇了用傳承為內核來創新,將中式風格所蘊含的元素結合當代生活進行設計,高端女鞋品牌Sheme就是其中一員。這是一個以中國文化為靈感做原創設計的高端女鞋品牌,它專注於研究中國精湛的傳統手工制作工藝如蜀繡、皮編結扣、玉石鑲嵌等,與國際最新時尚完美結合,創造了富有“東情西韻”的“行走的藝術”。
“80后”歐敏捷給出了另外一個答案。被意大利時裝大師喬治·阿瑪尼選中,她成為第一位站在米蘭Armani劇院秀場的中國女裝設計師,從2017年春夏系列開始,其個人時裝品牌“RICOSTRU”正式進入世界四大時裝周之一的米蘭時裝周的官方名單。此次她帶來的作品是有著“中國工廠”主題的服裝,“東方極簡”的視覺審美、鋒利的裁剪設計、創新的技術研發,材質和設計無不體現出“工業感”和“未來感”。由於生長在廣東這個中國最早進入現代化工業進程的地區之一,感受到一個又一個的工廠區、面料批發市場和科技公司不斷崛起,她的作品無疑代表了這一代年輕設計師對於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獨特設計感受。從自身文化生活中生發出的設計靈感,或許正是其作品受到國際關注的原因之一。
對於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創新不僅是中國設計師面臨的問題,也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在與丹麥設計師工作室交流的過程中,當地知名品牌Normann copenhagen的實踐足以說明,善於從文化深處挖掘,就能把握先機。其創始人、設計師JanAndersen 和Paulmadsen於今年5月剛發布的當代設計系列產品,包括紡織品、餐具、小雕塑、燈具等300多件物品,就是從哥本哈根最古老的游樂園Tivoli garden得來的靈感。“我們捕捉到了游樂園迷人的魔法和文化遺產。”他們說。
“走出去”背后的中國自信
本次展覽中,首飾設計師巨琳的“童趣”系列是攜其6歲的女兒共同演繹的,其作品靈感均來自於孩子的涂鴉。“人生是一場孤獨的旅行,中間會有親人、朋友的陪伴,但最終還是要自己走完所有的節點。和孩子相處的時光,特別是他們的童年,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最想留住的。”其語言體系與當下機器化大規模生產的首飾產品有本質的不同。這一系列打破了產品設計者和消費者這兩個角色的固有概念和思維模式,將親情的鏈條緊緊相連,顯得十分獨特。
而通過Talking Data 人本實驗室的數據科學家和分析師在“中丹設計論壇”上的演講,人們了解到,這個基於大數據收集后的設計,源於北京胡同中的所見所感。一方面,傳統建筑體現了祖輩設計師的人居思想和審美品位,蘊含著古老的設計智慧,另一方面,技術更新和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在此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比如基礎設施、公共配套和商業服務的不足,外界的感知也不夠,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研究和實驗,為北京胡同的有機更新提供支撐,讓更多的人感受到胡同之美、城市之美。
不同的土壤滋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產生不同的審美,但“如果脫離了和人的關系,而大談所謂的形式美,設計是蒼白的”。上述參展案例無一不說明,中國設計在進步的同時,也在不斷走進生活。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從個人家庭的記憶到都市生活的有機更新,設計的生活味道越來越濃了,設計深度融入生活的趨勢也越來越強了。雖然仍存在“為設計而設計”的現象,但不可否認,越來越多的中國設計師注意到設計與人、與生活的關系,從而在發展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維度。
這是交流與開放的成果,更是文化自信的表現。
大家感慨,哥本哈根商店裡隨便一本圖錄都很悅目,大街上要找一塊丑的招牌也不那麼容易。丹麥的設計注重選材和簡約令大家印象深刻。丹麥創意商業杯CEO拉斯姆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要進入龐大的中國市場,與進入美國、歐洲市場一樣難。最重要的是怎麼講述丹麥設計的故事,其實也是丹麥文化的故事。”他舉例說,瑞典的宜家家居剛進入印度時出現了排長隊購買的情景,而韓國單曲《江南style》在全球流行時, 日本人就不感冒它。因為文化的認知和認同感是第一位的,隻有對自我文化的自信才有好的設計,也才有好的市場。
在展覽舉辦期間,中國設計師們接到了多個訂單的需求咨詢。比如,有當地商家邀請翡翠吊墜項鏈《部落記憶》等進商場銷售,還有哥本哈根當地的點心生產商,背著樣品前來咨詢在中國生產包裝盒事宜等。這些都是西方觀眾對中國設計的極大認可。
此次參展的設計師多為“80后”“90后”的年輕人,他們中的很多人既有國外留學背景,又接受過國內的傳統教育。策展人章菊感慨道:“我們此行的初衷是希望中國的設計師更多地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讓中國設計真正走出去。歸途中很多設計師們心中已有了新的目標,那就是回國后重新出發。”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展覽活動中,尚在改造之中的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克服了人員少、事務多等困難,在文化交流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說明,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而文化是融合互鑒的重要基石。中國設計未來可期,中丹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下一個十年更值得期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