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激情如注 夢筆生花——觀董良達作品

程秉洲
2018年07月30日09: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激情如注 夢筆生花

  圖為董良達中國畫《觀瀑圖》。

  清音圖(中國畫)
  董良達

  在中國畫中,寫意是既能抒發繪畫者獨特心境和意趣,也最能體現中華美學精神的一種獨特藝術形式。作為當代中國畫的實踐者,董良達以其激情和才情,傳世家藝術精髓,繪中國畫寫意新風。

  董良達生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杜戍村永樂堡董氏家族,其祖父是一代中國畫名家董壽平先生。作為董壽平的長孫,董良達自小便受到祖父嚴格的教育、良好的熏陶,不僅對藝術有著執著的熱愛,還養成習藝的良好習慣——不抄近路、不直接臨摹祖父作品,而是繼承祖父習尚直接面向傳統,探尋中國畫的發展規律和精神要義。家學淵源,為其打下扎實的藝術功底和文化基礎﹔而后他赴國外學習數年,打開了藝術視野,進一步堅定藝術理想,不斷思考如何深刻領悟傳統文人畫精神內核,使其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在經年累月的創作實踐中,其藝術日漸精進。

  深植於儒釋道等傳統文化思想的中國畫,有著獨特的審美觀和價值體系,“天人合一”是其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以此為基,歷代畫家通過有無相生、虛實相成、精神寄寓等表現手法,不斷更新藝術形式、開拓藝術境界,使中國畫生發出延綿不斷的生命力。董良達深諳這一傳承創新之道,他尚古而不泥古,創新風而不媚時俗,以獨到的筆墨和心境,揮寫當代寫意之美,尤其是其山水、花卉作品,有氣勢、有張力。比如他畫的牡丹,著重描繪牡丹國色天香之特質,朵大如斗,華美綻放,充滿富貴之氣。

  整體而言,董良達的作品以開放的構圖、自由甚至放蕩不羈的用筆,彰顯個性與整體氣勢。其作品,在“密不透風”與“疏可走馬”間大量運用對比、襯托等手法,以求得審美上更深層次的和諧統一。其作品表現出的“密”與“疏”,是主動的探求,是需要體悟的對比,而不是一眼看穿的簡單關系。這種穩中求奇、險中求穩又不刻意的藝術表現,使畫面充滿節奏和韻律,豪放而不失精微,耐人尋味。

  董良達斬釘截鐵的筆力深得祖父遺風。其花鳥畫之鬆、竹、梅,每一枝、每一葉、每一花,都沉穩扎實,干淨利落,即使是淡墨勾勒的末梢,也照樣挺拔勁健,英姿勃發。其山水畫筆墨奔放,以形媚道,充滿激情宣泄,頗具韻律與韻味。設色上,他也講究隨心、隨形,憑自己對自然的理解和感受賦色,色彩表達純正,尤其是勾金技法的恰當運用,讓人一眼望去頗具奪目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董良達作品還給人一種夢幻之感,令人充滿遐想。據他自己所言,好多作品源自夢境——夢中的山、夢中的景、夢中的情。那並不是對夢境的直接再現,而是以筆歌墨舞方式記錄下的詩情畫意,揮寫出他對生命、生活和大自然的詠嘆。這種詠嘆,是他與內心的對話,也是他與生命、與自然的對話。所以這類作品,他很少用線勾勒,而是用潑墨寫意、寫心、寫性、寫神,也不刻意講究“平、留、圓、重、變”的筆墨法則運用,隨心所欲,渾然天成。

  借用董良達一幅大寫意山水畫中的題跋,總結其藝術追求:“有寓意無筆墨者,不能用技法畫出想法﹔有筆墨而無寓意者,隻能按圖索驥,不是大家。有寓意、有筆墨者可以刻劃,如有激情注入生命,加以膽識,可以使作品永傳人世”。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29日 12 版)

(責編:王鶴瑾、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