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鬆間照:中國古代繪畫中的“鬆”
高士臨眺圖(國畫) 宋 佚名 |
日前,北京鬆美術館迎來了開館后的第二個大展“明月鬆間照——中國古代繪畫中的‘鬆’”,與開館展“從梵·高到中國當代藝術”的現代風格完全不同,此次展出的46件作品囊括了宋、元、明、清不同歷史時期的風格類型,不乏名家之作。展覽依據作品的情境表達分為三部分,其中“鬆下問”主看古人結廬鬆下,如明朝宮廷畫師商喜《山樓賞雪圖》、宋朝佚名《漢宮秋圖》﹔“鬆上壽”主議宮苑德裕,借鬆言壽,如乾隆皇帝《書畫合璧四友圖》、清朝徐玫《旭日鬆濤》﹔“鬆間游”主事鬆風萬壑,極目游觀,如袁耀《驪山避暑》、張崟《鬆山觀瀑圖》等。這些作品通過對“鬆”的不同視角及不同表述,展現了文人墨客對“鬆”的依托、寄情和立意,反映出國人對鬆文化的特殊情感,以及它在歷史畫卷中的超然地位。
“明月鬆間照”重點突出了明代宮廷收藏,展出了多幅明代宮廷畫作。如明宣宗皇帝的《四季賞玩圖》。“這類作品目前存世僅有幾幅,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憲宗元宵行樂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宣宗行樂圖》卷等。《四季賞玩圖》曾在大英博物館‘明:皇朝盛世五十年’展覽中展出。畫卷描繪了皇室四季賞花行樂的場景,憲宗皇帝前后共5次出現在畫面裡。而鬆樹也出現在各個橋段,扮演重要角色。”展覽學術總監顏明說。
有別於以往古代繪畫展常以縱向梳理的思路,此次展覽借“鬆”以橫向切面為樣本,同時採用以“賞”帶“鑒”的策展思路,以喚起觀眾對中國繪畫之美的多樣審讀。“在中國藝術史上,自宋元以來,那些宗師巨匠都留下了以‘鬆’為表現對象的不朽名作,尤其山水畫,幾乎到了‘有山必有鬆,無鬆不畫山’的地步。”展覽策展人、藝術家徐累說,為了更立體地呈現古代文人的創作環境,展覽還獨辟一室陳列文房器物的“長物志”,10余件文房展品無一例外也是通過“鬆”的形態遷想妙得。
談及此次展覽的初衷,鬆美術館創辦人王中軍說,之所以選擇以“鬆”為題,主要源於其個人對鬆樹的喜愛。鬆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文化”最重要的符號之一,也是東方藝術審美中極具代表性的表達載體,在鬆美術館舉辦這樣一場展覽,是一種非常浪漫的契合。“希望通過這次展覽,讓觀眾尤其是年輕人,感受到中國傳統繪畫的獨特韻味和靜謐之美,而這樣的碰撞與融合,也正符合鬆美術館的藝術個性和學術表達。”王中軍說。
前一秒是二維畫面裡的鬆,后一瞬漫步在鬆林之間、阡陌之上,這樣的意境或許隻可在鬆美術館體會和感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