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中國設計40年:致誰之用

張亞萌
2018年04月03日08:35 | 來源:中國藝術報
小字號
原標題:欄目:聚焦

  北京新機場公共藝術設計 王中、中央美院城市設計學院團隊

  “設計窮三代,平面毀一生” ——這句“自黑”在中國設計界似乎人盡皆知,其實,哪裡——自改革開放以來,時代催生的中國當代設計,已經發展成為“設計” ,既與中國作為一個大國蓬勃發展而催生的龐大社會需求有關,更體現了中國設計界的改革探索精神,折射出中國改革開放觀念轉變、實踐不止的文化現象。3月20日至21日,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的“中國設計40年:經驗與模式”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辦,眾多設計界專家學者圍繞“戰略·決策” “文化·選擇” “城市·創造”“教育·未來” 4個主題,回顧中國現代設計發展40年來成就眾多的設計師和設計作品的豐厚歷史,更展望中國設計未來之路。

  “1956年,中央美院的工藝美術專業從學院裡分出去,成立了中央工藝美院,之后這一領域的發展一直十分緩慢。1979年,我訪問西德的12所美院,發現它們都有設計專業,學生佔總人數的一半還多。那時我就覺得,發達的美術院校一定要有設計專業。1987年,我在中央美院當院長之后,排除眾議,要建設計系,終於在1995年在壁畫系建了環境藝術專業。 ”中央美院原院長靳尚誼回憶。從那時起,中國設計教育的發展一直助推中國設計的繁榮,名家輩出,成果豐碩。 “1982年在北京召開全國第一次設計教育工作會議的時候,設計院校的大體格局是‘14 + 4’:14所高等院校和4所綜合性藝術院校﹔當時還有著名的4所工藝美校,那是當時的‘四大名旦’ :北京工藝美校、青島工藝美校、福建工藝美校和蘇州工藝美校,在校生1220人,教師380人。 ”中央美院設計學院教授許平介紹,至2017年,全國共有1951所設計類相關院校,在校生512416名, “以一個學生四年在校平均時間來算,常年在學校學習設計專業的人數達到200萬人” 。

  “對於中國現代設計的起源,設計學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前后相距近70年﹔但我們如果以設計的關注點來衡量,就會發現,傳統設計是關注個人的,現代設計是關注大眾的。就這個標准而言,可以說中國的現代設計始於改革開放。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說。

  《乙酉年》“富貴大雞(吉)”特種郵票 呂勝中

  “以民為本”的設計思想

  “40年來,中國設計藝術的發展既艱難曲折又波瀾壯闊:中國設計由小變大、由微變強,設計所覆蓋的領域不斷拓展,從最初的平面設計和產品設計,迅速擴大到建筑規劃設計、公共藝術設計、環境景觀設計、新媒體設計等,向著社會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延伸,覆蓋了制造產業和人們物質生活需求的各個方面。 ”中央美院院長范迪安說。西安美院院長郭線廬認為,中國設計事業走過40年,可圈可點之處越來越多,涌現的碩果和成就亦令人矚目,“設計作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構件,在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完善,並發揮了重要作用” 。

  “1975年,我給使館設計照明燈,方案出來以后被旁人問:小柳,你設計的是‘燈’嗎?我想了一晚上,想明白了:我設計的不是‘燈’ ,而是‘照明’ 。——設計是從解決問題的本質入手,而非從造型入手,從那時起,我自發地從‘裝飾’‘美化’進入到設計。 ”清華美院責任教授、設計師柳冠中回憶。相比柳冠中的“口述歷史” ,中央美院教授殷雙喜關注的則是自家門口的草坪,“我所居住的望京地區,為了保証交通安全,十字路口的四個角都規劃出很大的三角綠地﹔行人為了走近路,經常貼著三角地的斜邊走——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很少有人想到,為什麼綠地規劃時不可以先調查行人的交通流向與行走習慣? ” ——后來小路改造成正式的綠地小徑,觀景行路兩不誤,於是皆大歡喜。

  40年以來,中國設計從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仿設計” 、 80年代中后期的“畫設計” 、 90年代的“用設計” 、如今的“管設計”直至未來的“雲設計”的發展路徑中,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如柳冠中一樣意識到設計的本質不是美術,設計要適合民眾的意願——在中國造物的思想傳統中,“物以致用”的概念非常簡單而明確,但當下的文化與社會語境中,“致誰之用”是一個值得所有設計人思考的問題。

  在范迪安看來, 40年來的中國設計,已經從設計本體走向了廣義的設計社會學。“中國設計在文化認知上的更新與提高是中國設計發展的重要動力。正是依托於中國社會的巨大轉型和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也依托於中國社會審美形態的豐富和審美要求的提升,中國設計開始更多地建立在社會學、文化學的層面上。 ”他說。從中國的文化出發,“以民為本”的設計思想不僅對中國傳統設計產生了深刻影響,更在今天,形成了關於功能實用、精神追求等特有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內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海報設計 中央美院設計學院、藝術設計研究院、城市設計學院

  從“廁所革命”到全球挑戰

  “當今的設計,主要集中於關注城市生活、集中追求工業和商業價值,以及追新逐異的概念設計﹔但我們國家還有廣袤的農村和佔據相當比重的農村人口需要設計的關注和服務。 ”中國文聯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說,“我們要探索有利於民生改善的設計對策,通過設計介入來改善民生狀況、拓展生計來源、提高民眾生活質量,使設計實踐深入基層。 ”

  “我們現在去農村,就會發現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農村的廁所。習近平總書記幾次提出中國農村的‘廁所革命’ ,但農村的廁所需要設計二次污染再利用系統,可這一工作一直缺少設計界的關注。 ”潘魯生介紹,近期,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進京展“設計服務民生” ,其中一個板塊就是“廁所革命” 。

  科技助農,不僅要以設計關注農村的“廁所革命” ,農業機械設計更是“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計劃的重要環節。在現場,潘魯生展示了山東工藝美院為農民設計的農用大蒜收割機和農業植保無人機的設計方案,但“很多農具還是農耕文明的延續——誰來為佔中國人口總數42.6%、5.9億常住農村人口而設計?這是一個重大的課題” 。

  在潘魯生看來,設計不僅是一種創意創新活動,更是一種經濟和社會行為。殷雙喜認為,“為多數人設計”的原動力是公眾的需要。“當代設計的民主性,最重要的內涵是設計的人民性,它首先表現為對一個社會的基本文化價值觀和公眾人格所應有的尊重。它應該具有對廣大人民的一片愛心,真實地表達和服務於人的內在需要。 ”殷雙喜說,當代設計面臨的是日益具有自主意識的社會公眾—— “大眾”正在日益分化為具有不同價值觀與消費觀的“小眾” ,所以體現多元文化價值的設計不可避免地成為新世紀的設計潮流。

  相較中國設計的40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首席副校長奈仁·巴菲爾德更關注時代未來的40年,“比如大規模的城市化、環境問題、人口老齡化、低碳消耗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全人類都將會普遍面對的很多重要問題,所以我們需要設計出更好的產品,我們要能夠融入到這樣的浪潮之中,所以我們設計界需要去應對挑戰、去滿足人們的需求,而且要能夠在平行學科當中‘並駕齊驅’ ,才能夠應對全球的挑戰” 。

  “煙花的燦爛是短暫的,路邊的街燈則默默地、長久地指引著回家的路。 ”如同路燈一般的設計,讓設計師方曉風認為,設計的核心是為多數人服務、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更讓柳冠中感慨,設計是圍繞“人”“人的行為”而創造更合理、更健康的生存方式。“我們為什麼設計?為了人們更好地生活。 ”方曉風說。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央工藝美院曾為中國現代設計的先驅者龐薰琹先生舉行他執教50周年的會議。在會上,龐薰琹念了一首詩《光華路》 ,裡面談到了包豪斯,“就聽聽他們自己說的吧!/格羅皮烏斯在教育他們的學生時強調: /設計師的第一責任就是他的業主那基也說:設計的目的是人——”1981年,柳冠中在德國留學,課程要求花16周做雞蛋杯,“我二話不說畫草圖,被教授怒斥:不許再畫方案!有想法就去做,做才能發現問題! ”這讓他如夢方醒——中國設計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也証明了“過程”遠重於“結果” ,是的,隻要去做,“致誰之用”的答案會更加清晰。(來源:中國藝術報)

(責編:赫英海、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