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潘魯生:培育鄉土人才 服務鄉村振興

2018年03月16日09:07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小字號
潘魯生委員
潘魯生委員

培育鄉土人才 服務鄉村振興

——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潘魯生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學制定規劃,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依靠改革創新壯大鄉村發展新動能。促進農村移風易俗。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我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聚焦鄉村發展,建議加強鄉村人力資源建設,充實鄉村發展的中堅力量。圍繞鄉土人才培育等問題,記者採訪了潘魯生。

守護中華民族鄉村文明之根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如何看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意義?

潘魯生: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其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這是中央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體現了對鄉村歷史地位和意義的科學定位、對鄉村發展現實的研判和把握、對未來鄉村發展藍圖的戰略性規劃,將在鄉村衰退這一全球共同的挑戰中守護中華民族的鄉村文明之根,在持續、平衡、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就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頂層設計。將鄉村文化、鄉風文明上升到鄉村振興保障的高度納入戰略藍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國鄉村經歷了持續近兩百年的深刻轉型過程,在新時代迎來了蓬勃的復興發展。

鄉村文明是民族精神文化原點

《中國社會科學報》:鄉村振興要激活內生動力,您如何看待鄉土文化的價值?

潘魯生:根據近年來關於城鎮化發展和鄉村文化的田野調研,我們深切感受到,鄉村是一個文化空間,鄉村文明是我們民族精神文化的原點。鄉村發展的基礎和機遇,往往在於富有特色的鄉土文化和歷史文化財富,其中包含民間的創造智慧,蘊含優秀的地域精神,維系和凝聚著我們民族的集體記憶,是鄉村振興的文化生產力。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我們要進一步形成鄉村的文化自覺,堅定鄉村的文化自信,更深刻地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文關懷、人文情愫和文化使命,扎扎實實去探索和踐行。留住鄉愁、振興鄉村就是留住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在發展中保留民族本身的特質,使傳統與現代文化交融互補﹔鄉村是一個生活的共同體,要使文化成為鄉村的凝聚力、生產力、驅動力,需從生活的層面出發,以文化提升生活品質,拓展發展空間,引領文明進步,做到造福鄉民。為更好地貫徹落實中央關於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建議實施“新鄉賢培育計劃”,加強鄉村人力資源建設,充實鄉村發展的中堅力量。

讓優秀人才回到鄉村建設鄉村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建議實施“新鄉賢培育計劃”,在您看來,如何加強鄉村人力資源建設?

潘魯生:一段時期以來,由於學生離開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鄉村精英資源流失,導致鄉村社會的“空心化”、文化的“空心化”。加強鄉村人力資源建設,聚人氣,能傳承,有后勁,是當前鄉村文化建設乃至整體振興的一個關鍵。

實施“新鄉賢培育計劃”,加強鄉村人力資源開發和建設,重在重建鄉村知識階層,培育精英資源,充實精英力量。

一是加強知識技能培訓,著力提升本地農民素質。以“培養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目標,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統籌安排、產業帶動的農民培訓機制,提高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扎根鄉村、有鄉土情懷的新農民。二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以文化人,培育鄉賢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好為德於鄉”的鄉賢精神,從農業生產能手、經營能人、鄉村能工巧匠、鄉村教師、鄉村醫療衛生人員、鄉村科技服務人員、鄉村文化工作人員等以專長建設鄉村、改善民生的優秀人物中,發現和樹立現代鄉賢典型,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三是吸引新鄉賢反哺,鼓勵大學生村官、優秀基層干部、成功企業家、退休返鄉干部、教師、工人和返鄉創業農民工以及熱心鄉村公益事業的各方社會賢達投身鄉村建設,推動人才回鄉、企業回遷、資金回流、信息回傳,使優秀資源回到鄉村、惠及鄉村。(記者 張杰 張清俐)

(責編:魯婧、王鶴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